“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曾是黃河灘區群眾艱苦生活的寫照。搬出灘區新建家園,曾是灘區群眾渴望而難以企及的夢想。
2020年9月,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三合村、毛洼、王莊、西周樓、武西莊5個自然村的灘區群眾,搬遷后就近筑新村臺成立了六合新村,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而今,近5年時間過去了,新村有什么變化?群眾過得咋樣?4月11日,“行走黃河”主題采訪活動來到菏澤市六合新村。
走進六合新村,只見白墻青瓦,一棟棟二層小洋房錯落有致地布局在新村臺上。門前有綠化,街頭有路燈,酒店、超市也不缺,小學、幼兒園、新村服務中心、衛生室、文化廣場等,城市社區該有的配套,這里基本都有。
“搬遷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真實寫照,因為經濟發展滯后,灘區的年輕人找對象都困難。”舊城鎮周樓管區書記李常俊介紹,搬遷后,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的環境好了,村民收入也多了。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灘區村莊搬遷后,走上了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李常俊介紹,從黃河灘區搬遷后,六合新村通過土地流轉,將村里原來的閑置土地集中起來發展種植業,并通過政策引導種植黃桃、中藥材、蔬菜等。也有年輕人回家鄉創業帶動村民發家致富,還建起枕皮加工和地毯加工車間,村民不出村臺就能打工掙錢。
在地毯加工車間,村民劉麗麗和10多位女工正在地毯車間,熟練地制作地毯。她們手掌上下翻騰,動作嫻熟,時不時抬頭看一眼滿是數字編號的圖紙,裁刀摩擦羊毛線的聲音沙沙作響。
“這個工作不耽誤接送孩子上下學,農忙的時候也不耽誤農活,有時間就來車間工作。”劉麗麗說,地毯車間就在家門口,工作自由方便是最大優點,一個月也能有3000多塊錢的收入。
地毯車間帶動了周邊200余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增收,也讓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羊毛編織工藝,得以再現生機。“我們的地毯產品非常受歡迎,賣到上海、深圳等地,還出口到迪拜、俄羅斯等世界各地。”地毯車間負責人楊效強介紹,前段時間,三個女工用一年時間織就的一張地毯,以28萬元的價格賣到了巴黎。
如今的六合新村已今非昔比,灘區曾經的苦難已成為歷史。在鄄城縣舊城鎮六合新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起了鄄城黃河灘區遷建展覽館。展廳面積1600平方米,以上下同心完成黃河灘區遷建民生工程為主要內容,成為鄄城縣傳承灘區文化、百姓懷念銘記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眾新聞記者 修從濤 劉童)
黃河行紀|鋰電新能源巨頭為何頻頻加碼鄄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