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不到頭的玻璃溫室大棚里,無土栽培的草莓住進了“三層樓”,一排排鋼架種植槽分布錯落有致,一體化管道直通槽內,調溫、排風、水肥滴灌系統一應俱全……在位于聊城市茌平區的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記者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科技感的“草莓王國”。
顆顆飽滿的草莓不時 “探出”腦袋,采摘一顆,別樣的酸甜滋味在舌尖炸開。“相比普通的草莓,我們的草莓獲得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供應,這也是草莓品質提升的秘訣所在。”信發農業公司副總經理潘興旺告訴記者。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供應的二氧化碳,全部來自信發的工業廢料,實現了資源再利用。潘興旺指著身后的一條塑料管道介紹,企業將熱電廠運行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通過管道輸送到大棚,提升了棚內草莓的光合作用效果,使得產量和品質都有所提升。
目前,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草莓、櫻桃、鱸魚養殖三大重點產業,“循環”理念在各產業間體現得淋漓盡致:工業余熱通過管道輸送到日光溫室、玻璃溫室及淡水鱸魚棚,不僅減少了工廠的余熱浪費,還降低了工業降溫成本和能源消耗;鱸魚養殖產生的代謝物,經過加工用作櫻桃的養料;鱸魚養殖產生的廢水,過濾后用于櫻桃的澆灌;鱸魚的魚鱗、肝臟經過發酵做成有機魚蛋白是草莓的綠色營養肥;櫻桃修剪的樹枝、草莓剩余的基質,用于制作肥料,工業和農業間完成了良性循環互動。
空間就是效益。在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一份土地上能夠收獲三份甚至更多份收成。“三層樓”的草莓,不僅大大提高了空間利用率,也將產量提高了近5倍;鱸魚養殖項目實現了工業化、三層立體高密度養殖,年產量1000萬公斤,養殖效率是普通坑塘養殖的60倍;魚棚的房頂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實現“綠電”自給自足有余……
農業產業園的發展壯大,受益的不只有企業,還有周邊百姓。“我們村農民將土地流轉到產業園獲得了流轉金,還能以集體財產入股參與經營分紅。”聊城市茌平區樂平鋪鎮小劉網格黨支部書記張玉兵說,在產業園帶動下,村里的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為200余人提供了就業崗位。以樂平鋪鎮平東社區為核心,產業園已輻射帶動周邊十余個自然村。
(大眾新聞記者 張文婷 張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