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姜妍
走進新加坡華人文化中心的一展區,映入眼簾的是貼有巨大的“你好”和“HELLO”字樣的背景版,在關于其常設展《SINGAPO人》的引言中,策展方告訴參觀者——“請相信我,這個展覽與眾不同”。日前,界面文化就跟隨策展人曹世明體驗了一把這個以介紹新加坡華族文化為目的的互動性展覽。
歷史:有融合也有碰撞
在入口處,曹世明讓參觀者們從玻璃槽中挑選一個喜歡的顏色的手環戴上,手環里植入了芯片,在機器上掃描手環后,便進入了回答問題的環節,通過幾個問題的測試,關于參觀者對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初始了解就在其中有了備案。
在第一個展廳中間位置的臺面上,能看到三個立體的柱狀體,展示了從1824年至1921年新加坡人口比例的變化,華族人口從31%增長并維持在75%左右。早期來到南洋的華人群體在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都感受到了文化沖擊,比如這里的沿海地帶經常淹水,人們需要住在高腳屋,一些食物也因為食材不同而衍生出新的種類。
劉世照家書的信封
展廳里有一封信,是1936年一位名為劉世照的工人在從廣東潮安來到南洋務工后寫給家人的家書。信中文筆文雅,還提及匯去了四元國幣(應為當時的法郎)。
不同族群之間也會產生碰撞,當時的新加坡華族主要有五大方言群,分別是福建、潮州、廣東、客家和廣東。人們按照不同方言群在牛車水的不同地區居住,主要從事的工種也有差別,當地華族按照不同的祖籍、方言群等形成不同的會館,相互扶持,但不同幫派間也會產生矛盾。在碰撞和融合中,華族文化與當地文化結合,也逐漸形成了新的特色文化,在生活的不同面向重新進行建構。
現狀:新元素的產生
在新的文化產生的過程里,曹世明認為其中也有始終不變的內核,這就是華人文化里價值觀的部分。包括了仁愛禮義廉恥等等,這些內核又是通過家庭進行傳遞。所以策展時他特意將其中一個展廳布置成了家的模樣,家里有著各種各樣的“關鍵詞”,其中他最喜歡的是“愛”。這代表著廣義的愛,可以是兩個人的愛,可以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也可以是朋友之間的愛。在探索價值觀的過程中,主辦方也是努力增加了參觀者的參與感與探索性,比如展廳中打造的家中壁櫥里會藏著嬰兒枕頭,這個被新加坡當地華人叫做“臭臭”(因為嬰兒從孩提時代開始使用,會用很久,帶有很強的情感聯結)的物品中也飽含著父母對子女的情感。
在這一文化內核中,新加坡華族與當地其他多種族文化不斷融合,產生出了許多新的元素。比如在語言上,新加坡華語就和當地馬來文進行了結合,逐漸有了一些新加坡特有的表達方式。像菜市場被叫做巴剎,優惠券會被叫做固本,貨車則被叫做羅厘,還有新加坡特有的由建屋發展局建造的公共住宅則被稱為組屋。
隨著光陰的推進,新加坡華族的故事也被文娛領域的從業者用不用方式進行記錄。比如新謠男歌手梁文福在《麻雀銜竹枝》這首歌中就寫道,“我們這里是新加坡/我的童年在女皇鎮過/一房半廳的組屋背后/小小的林子里/曾經是孩子們的窩”。
梁文福的歌詞
成立于2017年的華族文化中心希望可以在繼承和推廣傳統中華文化的過程中,保留和發揚新加坡獨特的本土華族文化,以及促進各族群間的相互理解。回顧過往8年的工作,李儀文認為大家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需要人們的堅持。
《SINGAPO人》是華族文化中心于2020年推出的常設展覽,定期會更新展覽的部分內容,最近一次更新為2024年8月。在華族文化中心的交流與參觀是2025年新加坡國際基金會記者采訪計劃的項目之一,今年的采訪計劃還包括了新加坡組屋游覽、參觀娘惹博物館、與《聯合早報》副總編輯韓詠紅交流等多個活動,旨在多維度了解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