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7年,李敏的身體日漸虛弱,她的兒子孔繼寧此時還在部隊,李敏寫了一封長信寄給遠方的兒子,希望人在暮年,兒子能陪伴在身旁。
“母親,我回來了……”
孔繼寧離開部隊,就像歸巢的燕子那般,回到母親的身旁。
因為這件事情,孔繼寧被媒體們發現,大家都對毛主席的外孫抱有深深地好奇。
“孔先生,作為毛主席的外孫,你有什么感受呢?”
一名記者舉著長長的話筒,一臉期盼地望著孔繼寧。
“實話說,我對外祖父的印象不是很深,而且,這層身份在某些時刻,對我來說是一種負擔。”
孔繼寧說完這句話,重重嘆了一口氣。
他在記者面前的真情流露并非空穴來風,成為毛主席的外孫,有時候確實要擔負比常人更重的責任。
心中的苦惱
孔繼寧陷入短暫的沉默,記者們用關切的眼神看著他,過了一會兒,另外一名記者走到孔繼寧的身邊,對他說:
“孔先生,能和我們說說嗎?”
孔繼寧笑了笑,大方地說:
“這些事情只是我自己的感受而已,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隨后他閉著眼睛在腦海中快速搜刮了一遍,只能找到外祖父已經日漸淡化的身影。
因為孔繼寧和外祖父待在一塊兒時,他的年齡還十分幼小,隨著年齡漸漸增長,外祖父的容貌和聲音已經漸漸消失在腦海中,只留下外祖父對自己的關懷,那種感覺還存于心中。
“我很懷念我的外祖父,并且十分尊敬他,這些年來一直以他為榜樣。”
“但是成為主席的外孫,這也讓我倍感壓力,有時甚至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因為害怕別人好奇的目光。”
確實,毛主席對于中國和中華民族而言,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提及他的名字,國人心中只有無限的懷念。
如果毛主席的外孫突然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那么他的身上自然也會帶著“神圣的光環”,我們和他相處時也會不由自主地帶上一份尊敬。
這對于我們而言,只是一種本能反應而已,是對毛主席以及他身邊人的光環效應。
但對于孔繼寧而言,這無形中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
“父母常常對我說,不要覺得自己有什么特殊身份,一切都要靠自己的雙手來打拼。”
孔繼寧接著說。
雖然孔繼寧的出身確實不凡,但是謹遵外祖父的教導,他的母親李敏和父親孔令華一直用樸素而嚴格的方法來教育他。
在孔繼寧小的時候,也沒有因為特殊的身份而受到優待,他和父母一起擠在民居房中,雖然面積小,但是好在是單位分配的房子。
“雖然房子小,廚房還需要和鄰居共用,但是知足常樂嘛,我們的家庭溫馨就好了。”
李敏常常一邊做飯,一邊和丈夫孔令華說。
除了住房之外,孔繼寧的生活和其他小孩沒什么不同之處。
他穿的衣服是最普遍的款式,麻布面夾棉的一件棉衣,他可以穿好幾年,直到在抬起手臂時,袖子會一路滑落到手肘那里,這件衣服才會被扔掉。
在上學時,孔繼寧也沒有享受過專車待遇,他和其他同學一樣早早起床,每天等候在公交車站臺前。
每當同學來打探孔繼寧的家庭情況時,他總是搖搖頭,一臉神秘地說:
“不告訴你,這是一個秘密。”
但是,就算孔繼寧時時提防,刻刻小心,也會有露餡的一天。
1976年毛主席離世,孔繼寧身為毛主席外孫,需要前往北京吊唁,所以在學校請了一次長假。
沒承想,就是因為這一次請假,讓他的身份完全暴露。
等他從北京回來后,發現全班同學看他的眼神不復從前,帶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敬畏感”。
“你怎么了?”孔繼寧戳了戳同桌,發現對方一直捂著嘴笑,如月牙般的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自己。
“沒想到,原來你是偉人的外孫,之前我還搶過你的橡皮擦,實在是太幼稚了。”同桌紅了臉,開著玩笑說。
孔繼寧這才知道,原來身份已經暴露,同學們都知道自己外祖父是毛主席的事情。
他無奈地搖搖頭,看著同學們有意無意投來的目光,他只覺得有些不自在。
從那天之后,同學們對待孔繼寧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和他說話時總是帶著一份“尊敬”。
孔繼寧也常常和同學們說,自己的外祖父雖然是毛主席,但是在其他方面,他和同學們一模一樣,并沒有什么優待或者特殊,請同學們用往常一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
但是同學們的回答,讓孔繼寧始料不及,他們說:
“毛主席是我們最崇敬的人,請你也多體諒我們吧,這種反應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此后,孔繼寧陷入一種深深的焦慮之中,他害怕自己會辜負親人與同學的期盼,對不起“毛主席外孫”的身份。
所以他學習十分刻苦用功,事事以毛主席為榜樣。
“我想成為一名軍人,就像我的前輩那樣。”
這是孔繼寧的夢想,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一直在努力。
終于,他憑借自己的努力,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國際關系學院英語系進行學習。
在學校中他一直保持低調行事,無論是穿衣還是吃飯都十分樸素,光從外表來看,誰能想到他是毛主席的外孫呢?
畢業之后,他立即投入工作之中,來到解放軍總參謀部任職。
在工作之中,他勤勤懇懇,十分用功,創造出優秀的工作成績,被組織派往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和英國使館任武官助理。
“我最懷念的還是童年的時光,雖然和毛主席相處的時間很短,但是我心中的火種是在那時候種下的。”
孔繼寧回憶童年,想起毛主席的身影,嘴角不知不覺揚起一抹幸福的笑容。
溫馨的童年
“我已經70歲了,還能官升一級!”
毛主席高興極了,他控制不住地大喊,以此來表達心中的喜悅。
這一年是1962年10月27日,此時的毛主席正好虛歲70,新生命的誕生讓他“官升一級”,直接升級成外祖父。
家中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新生兒的哭聲,這個小生命的到來,無疑給毛家帶來一份新色彩。
“父親,你覺得叫他什么名字好呢?”
李敏抱著肉嘟嘟的嬰兒,來到毛主席的面前。
沉思片刻,毛主席緩緩開口:
“叫做繼寧吧,繼承列寧的志向!”
毛主席的女兒李敏曾寫過一本書,名叫《我的童年與領袖父親》,在這本書中,她是這樣形容毛主席的。
“父親特別喜歡小外孫,工作結束后第一時間就來看望這個虎頭虎腦的小家伙,時不時逗他笑,時不時把他抱在懷里親昵,就像所有老人那樣,父親也很喜歡自己的小外孫。”
毛主席雖然很疼愛外孫,幾乎將所有空閑時間都放在他的身上,但是主席依舊保持自己的作風——他不允許任何人驕縱外孫。
有一天李敏抱著孔繼寧在房間內走來走去,但無論她怎么哄懷中的小人兒,懷抱中的哭聲一直不曾停歇。
無奈之下,李敏詢問毛主席房間內有沒有糖果。
“有的。”毛主席抬眼看了看李敏,但是并未動身去拿糖果。
雖然感到疑惑,但是李敏仍順著毛主席的眼睛望去,果然在書桌上看到一盒糖果。
她連忙走向前去,從糖果盒里掏出一顆四四方方,渾身透明的小方糖,塞在了兒子的嘴巴里。
“不要嬌縱了小孩,一哭鬧就喂糖,這不是好習慣。”
過了很久,毛主席才抬頭,認真地對李敏說。
李敏這才知道剛剛父親為什么不給自己遞糖,原來是怕長此以往,外孫會養成任性的壞習慣。
“我明白的,父親,請你放心吧。”
李敏一邊說一邊走向書桌,將剛剛打開的糖果盒輕輕合上。
等到孔繼寧六個月時,他已經學會張開嘴巴牙牙學語。
李敏想起晚年孤獨、遠在上海的母親,他抱著兒子和毛主席告別,只身來到上海陪伴母親。
李敏的母親賀子珍看到孔繼寧,高興得滿臉都是笑容,就像一朵盛開的鮮花。
“來了就好,來了就好,讓我親親這小臉蛋,哎呀,真乖呢……”
賀子珍十分疼愛孔繼寧,每天都把他抱在懷里搖啊搖,晃啊晃。
每次和孔繼寧拍照時,賀子珍的臉上總是堆滿和藹的笑容,慈祥的眼睛望著自己的小孫子。
所以承受著兩地牽掛的孔繼寧,常常在北京和上海之間來回奔波,同時也享受著來自兩地的關愛。
日子就像這樣一天天過去,孔繼寧也到了會跑會跳的時候。
年紀雖然小,但是孔繼寧的心思十分細膩,他發現外婆常常一個人倚在窗前,郁郁寡歡地看著天上的白云。
為了能逗外婆開心,他在外婆面前變得十分乖巧懂事,可是卻發現并沒有什么用,外婆依舊憂郁地坐在窗邊。
每當這個時候,孔繼寧就會使出渾身解數逗外婆開心。
八歲那年,他看到外婆沐浴在夕陽之下,顯得孤單而落寞。
為了能讓外婆開心,他將衣柜里父親買給他的蘇聯西服穿在身上,然后又將綁窗簾的天鵝絨帶子系在脖子上當作領帶。
隨后有模有樣地從房間內出來,站在外婆賀子珍的面前,將自己裝扮成西哈努克親王,盡量充滿紳士風度地向外婆問好。
面前這個“小大人”的形象,立馬將賀子珍的憂思一掃而空,她開懷大笑,充滿愛意地將外孫抱在懷里,輕輕拍著他的后背。
“你是上天賜予我最好的寶貝。”賀子珍說著說著,眼眶早已濕潤。
隨著孔繼寧一天天長大,他的內心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他想要像自己的父輩那樣成為一名軍人,為國家作出貢獻。
孔繼寧的父母都是軍人出身,革命之輩,他的外公外婆更不用說,都是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軍人。
受到軍人世家的熏陶,孔繼寧想要成為軍人的夢想,一天天在心中發芽。
這份夢想不僅促使他對待學業極其認真,也影響了他平日的生活習慣,孔繼寧的生活習慣和他的外公一樣,是那么樸素與簡單。
他的生活
如果將孔繼寧往人堆當中一放,那么我們絕對認不出來他,因為他的衣服十分樸素,穿得和其他普通人一模一樣。
只是他的五官長得極其標志,四四方方的臉頰上,帶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嘴巴總是帶著笑意,看上去使人如沐春風。
孔繼寧的生活十分低調,如果不是母親身邊缺少人照顧,那么孔繼寧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在大眾的面前。
他從部隊離開后,第一時間奔赴到母親的身邊,偶然之間被記者發現,進行了一次采訪。
這時人們才感知到孔繼寧的存在,并且在這次真情流露的采訪中才明白,原來身為毛主席的外孫,其實也有許多不易。
在采訪時,孔繼寧因為面對眾多鏡頭,顯得有些緊張,他習慣性地掏出褲兜,摸出一包香煙。
許多記者敏銳地發現,他抽的煙是中南海,焦油的含量是8毫克,這種煙在北京市面上僅售4元一盒。
接著他從另一邊褲兜摸出來打火機,這也是在北京街頭隨處可見的普通打火機,無論是煙還是打火機,孔繼寧用的都是最普通的那一種。
“在抽煙這一點上,您和您的外祖父志趣相投。”有一位記者這樣打趣孔繼寧。
“香煙而已,能夠提神就行了。”
孔繼寧笑了笑,將摸出來的中南海香煙又放回褲兜里。
這次采訪之后,孔繼寧消失在大眾的眼前。
后來人們才知道,他從部隊離開后,轉身進入社會之中,靠自己的勞動和聰明來吃飯。
在社會中打拼自然有許多不易,但是孔繼寧咬咬牙還是堅持了下來,并且經過多年的積攢,他還有了一筆不小的存款。
人們都以為他會將這筆來之不易的血汗錢投進工作之中,可讓眾人敬佩的是,孔繼寧選擇將這筆錢投入到紀念毛主席的事業之中。
“我希望外公的精神能夠一直傳承下去,毛主席的思想里有許多精髓,是不能被輕易忘懷的。”
隨著孔繼寧年歲漸長,他也越能理解革命先輩的不易。
為了傳承毛主席思想,孔繼寧幾乎花光自己身上所有的積蓄。
1999年,孔繼寧的父親操勞過度,病逝于深圳,這使孔繼寧的處境雪上加霜。
父親離世后,他更加賣力地工作,終于使家庭擺脫困境。
雖然生活的打擊接二連三地到來,但是孔繼寧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和母親李敏共同成立了民族精神與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以此為平臺,加大對毛主席思想的宣傳。
除此之外,孔繼寧也十分關心農民問題,他與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合作,共同成立了東方昆侖公益基金。
“對于農村的具體問題,我不是專家,提不出科學的解決方法,但是我也希望能夠盡一份綿薄之力。”
毛主席對孔繼寧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繼承列寧的目標與志向,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我是偉人的外孫,這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我希望能夠做好。”
孔繼寧目光堅定,眼睛里閃著熠熠生輝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