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中的房櫳巖石又稱“飯桶巖石”,是壽山石礦系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因其獨特的產地特征、質地和文化背景而備受關注,它得名于其產地——福州壽山村東側的房櫳巖山,該山形平禿如飯桶,故最初被稱為“飯桶巖”,其礦脈屬于金獅公山礦系,與金獅峰、野竹桁等地同屬高山礦系分支,以高嶺石族礦物為主。
它的開采始于1936年,黃其恩、黃其孝在房櫳巖后坑開鑿露天礦洞,至今仍有舊坑留存,1941年前后是其“輝煌期”,產出質地通靈純凈、略帶半透明的塊狀石料,被稱為“窠泡”,現已成為罕見珍品,早期《壽山石考》評價房櫳巖“晦暗渴枯,風日所曝,斧弓所厄,遍地都是不才物”,但隨著開采深入,其佳品逐漸被發現,尤其是結晶性房櫳巖的稀有性與藝術價值被重新認可。
房櫳巖石質堅實而微脆,含砂塊或砂丁(如白色或灰黃色砂點),部分品種因受水流沖刷形成“窩泡”結構,通靈度較高,它主色調為紅、黃,沉穩大氣,輔以黑、灰、白等色,紅紫色者似月尾紫石,黃色者近都成坑石,純色較少,多呈雜色交融。
洞產房櫳巖為傳統礦洞開采,質地粗硬,砂丁明顯,而掘性房櫳巖產于房櫳巖與柳坪山交界處的澗水坑洼中,裹稀黃或白皮,形多棱角,易與粗田石混淆,但質地堅硬且含砂丁。房櫳巖石與金獅峰石同屬金獅公山礦脈,質地相似,均含石英砂,但房櫳巖更易出現結晶性佳品,結晶性房櫳巖通靈度可以與都成坑石媲美,但因含砂丁和砂塊,紋理更顯粗獷。
這個品種因色彩斑斕、質地堅實而具有不錯的觀賞價值,其掘性品種因形成條件苛刻,數量稀少,常被誤認為田黃石,但通過砂丁、石皮等特征可鑒別,盡管早期評價偏負面,但隨著礦脈深入開發,其獨特價值逐漸被挖掘,成為壽山石收藏中的小眾品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