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開學季,北京海淀黃莊的銀網中心大廈依然燈火通明,但曾經擠滿學生的教培機構招牌已換成編程教室和藝術培訓中心。這個被稱為"補習勝地"的商圈變遷,成為中國"雙減"政策實施兩周年的生動注腳。
"周末終于能帶孩子去郊外寫生了。"在北京某小學任教的李老師感慨道。她的記事本上記錄著明顯變化:兩年前班上95%學生參加學科輔導,現在這個數字降到了30%。教育部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92%,線上壓減率達87%,"瘋狂補習"現象得到明顯遏制。
但轉型之路并非坦途。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最近的企業家論壇上坦言:"就像讓一艘巨輪突然調頭,我們經歷了創業以來最艱難的24個月。"這家曾經市值超200億美元的教培巨頭,如今將業務重心轉向農產品直播和游學營地教育。高途、好未來等頭部機構也紛紛轉向職業教育、教育硬件等新領域。
轉型中的陣痛清晰可見。天眼查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教育相關企業注銷數量同比增加42%。"我們嘗試過書法、編程、口才培訓,但續課率始終達不到原來K12的水平。"某機構原校區校長王立坦言。他所在的機構在全國關閉了60%教學點,團隊從300人縮減到80人。
素質教育賽道正在成為新藍海。在深圳,由前學而思名師創辦的"科創少年"實驗室,將機器人課程與中小學科學課標結合,半年內學員增長300%。創始人陳航展示著學生的作品:"這些太陽能小車雖然簡單,但孩子們通過項目式學習真正理解了能量轉換原理。"
政策層面也在持續完善。8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明確藝術、體育、科技等類別的設置標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現在需要警惕'應試體育''考級藝術'等新型內卷現象。"
家長心態的轉變或許是最深刻的變化。上海心理咨詢師周婷的診所里,焦慮的家長咨詢內容從"怎么提高分數"變成了"如何發現孩子興趣"。"但完全擺脫功利性思維還需要時間,"她翻動著咨詢記錄,"上周還有家長追問機器人課程對升學有沒有幫助。"
在浙江某縣城,退休教師張桂芳自發組織的社區讀書會成了孩子們的新去處。"沒有PPT,沒有隨堂測試,我們就圍坐在一起讀《昆蟲記》。"她說這話時,幾個孩子正蹲在花壇邊觀察螞蟻搬家。這種看似簡單的場景,或許正孕育著教育回歸本真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