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黃芪
黃芪,味甘,性溫,歸肺、脾二經。具有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排毒生肌之功。
由于慢性腎病常見肺脾腎氣虛,并常因脾虛濕蘊而致水腫等證。使用黃芪主要取其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之功,故以生者為宜。
臨床應用指證:神疲乏力,懶言少動,動則氣短,自汗,易外感,面部虛浮晄白,舌淡有齒痕,脈細無力。
常見病證: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盂腎炎、糖尿病腎病及虛勞,表現為肺脾腎氣虛者。
黃芪除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之功外,并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和改善腎功能作用。
臨證時,與太子參或潞黨參、生白術、川續斷、桑寄生配伍,以健脾益腎補氣,主治脾(肺)腎氣虛證;與制首烏、枸杞子、生地、太子參、生白術配伍,以益氣養陰,主治慢性腎病氣陰兩虛證;
配伍防己、生白術、連皮苓、生薏苡仁等,主治氣虛水腫;配伍當歸,補氣養血,主治氣血虧虛及低蛋白血癥。
《本經逢源》提出:黃芪同人參則益氣;同當歸則補血;同白術、防風則運脾濕;同防己、防風則祛風濕。
該藥在臨床常用30~50g,最大用量100g,使用時常與陳皮、半夏配合使用,防其助濕滋膩礙胃。
02
大 黃
大黃是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脾經。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功效。
《本經》認為其“主下瘀血、血瘀、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大黃生用瀉下作用較強,熟用則瀉下作用較緩而偏于瀉火解毒,清利濕熱。張景岳將生、熟大黃總結為:“大黃,欲速者生用,泡湯便吞;欲緩者熟用,和藥煎服。”
慢性腎衰時正虛邪實,腎元衰竭,濕濁(毒)潴留,應用大黃取其通利逐瘀,蕩滌胃腸,清除邪濁之意,不能單純理解為以通大便為目的的“導瀉療法”,而且也不是西醫導瀉所能類比或替代。
此外,大黃有祛瘀止血作用。《血證論》曰“大黃為血家圣藥”。腎衰過程中,多有瘀血、出血之證,用血家圣藥的大黃,甚為對證。
現代醫學也證明,腎臟疾病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高凝狀態,腎衰時,這種高凝狀態更為顯著,并成為腎功能惡化的主要因素。
活血化瘀也是治療腎衰的主要環節之一,這與大黃具活血化瘀作用而獲效相符合。慢性腎衰時在口服扶正基礎方中宜配合制大黃,灌腸時宜采用生大黃。
因為慢性腎衰常伴見胃失和降、脾運失健,生大黃味苦性寒,恐其口服性猛力專,傷及脾胃之氣,有虛虛之虞。
口服方藥中常以健脾益腎為基礎方(如保腎片),配合制大黃泄濁逐瘀,并可配伍澤瀉、車前子、連皮茯苓滲利泄濁;配合澤蘭、赤芍、牛膝活血化瘀;配合昆布、海藻、牡蠣活血利水,收斂毒邪。
對慢性腎衰早、中期患者可采用生大黃為主的保留灌腸療法,在不增加腸道負擔的情況下,通過藥物灌腸的方法協助濕濁毒邪排泄。保留灌腸方為:生大黃15~30g,蒲公英30g,生牡蠣30~50g,六月雪30g,生甘草5g。
大黃的用量無論口服或灌腸均須根據患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及大便次數進行調整,以保持每日大便2~3次為度,不可瀉下太過,以免出現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加重病情。
且患者灌腸期間,口服的辨證方中不入制軍,待灌腸療程結束,口服方中再佐以解毒活血之制軍。保留灌腸療法仍屬輔助療法之一,不能久用,待2~3個療程后宜暫停使用一段時間。
對體質虛弱,心脾功能皆差者慎用或不用,反對“大黃化”治療方法,即同時口服大黃復方、靜滴大黃制劑、灌腸大黃導瀉等,上述方法能引起患者正氣大傷,促進病情惡化。
03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系菌類植物子囊菌綱肉座目麥角菌科蟲草真菌,寄生在昆蟲麟翅目蝙蝠蛾科的蟲草蝙蝠蛾幼蟲體的混合體。
其味甘性溫,具滋肺、補腎作用,是我國傳統的補腎壯陽藥物。《本草綱目拾遺》謂其“功與人參同”,“能治諸虛百損”;《藥性考》曰“味甘性溫,補精益氣,專補命門”。
中國民間早有采用冬蟲夏草與雞、鴨、魚、肉燉食以補肺益腎的食療方法,歷代醫籍也多有記載。
全國著名中醫腎病專家鄒云翔教授在1955年出版的《中醫腎病療法》中,就介紹了運用冬蟲夏草治療腎結核及尿毒癥的經驗體會。認為冬蟲夏草顯其冬夏二令之氣化,感陰陽二氣而生,能補肺陰納腎陽。蟲能補下焦之陽,草可益上焦之陰,常以此藥治療腎臟病,這是冬蟲夏草治療尿毒癥的最早應用,我們在臨床也常應用該藥治療腎功能衰竭。
臨床觀察顯示,在中藥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冬蟲夏草可提高慢性腎衰治療效果,單用蟲草煎服或打粉沖服也有療效。
有些慢性腎衰患者經中西藥治療無效,或一度有效,但繼續治療,療效無法提高,以冬蟲夏草煎湯服用,大部分患者可見腎功能改善,而蟲草菌絲制劑也有類似作用。
現代醫學也證實冬蟲夏草具有改善腎功能,減輕蛋白尿,調節免疫,糾正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紊亂多種作用。
特別對急性腎功能衰竭、藥物腎毒性損害及小管間質病變患者,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可加快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的修復與再生,減輕病變,縮短病程,在慢性腎功能衰竭治療中療效亦高。
我們常用劑量為冬蟲夏草粉每日3g,分3次吞服;或以蟲草每日3~5g(最多10g)煎湯頻飲,飲湯后服用蟲草。
04
菟絲子
味辛、甘,性平,入肝脾腎經,具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
該藥陰陽雙補,益陰而不膩,溫陽而不燥,倪朱謨在《本草匯言》中說“菟絲子,補腎養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從而平補脾、肝、腎三臟。
我們臨證中常用于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以腎氣虧虛,精微不固為主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小溲頻數,夜尿多,無尿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常與制首烏、太子參、茯苓等配伍,如保腎片,以補益腎元,調攝陰陽,健脾和胃,用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與黃芪、黨參、金櫻子等配伍,以益氣固攝,用于蛋白尿及多尿者以腎虛失固為主要表現者。
臨床常用量15~30g。
05
車前子(草)
車前子,味甘,歸肝、腎、膀胱經。車前草性寒,具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在腎病中主治熱結下焦膀胱,小便不利,尿血,目赤,咽痛等癥。而車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具清熱利尿,滲濕止瀉作用。
對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出現下肢及面部水腫,小便量少者臨床宜選車前子;而以膀胱濕熱表現為主者,則選車前草為多。
配伍應用:
車前草與萹蓄、瞿麥、鴨跖草、黃柏等合用,治尿路感染而致尿頻、尿急、尿痛;與白茅根、大薊、小薊、薺菜花等配伍,以涼血止血,治療血尿。
車前子配合茯苓皮、白術、澤瀉、生薏苡仁,以滲利化濕,泄濁排毒;配合冬葵子、金錢草、海金砂、滑石等,通淋排石;
配合菊花、石決明治其肝火上炎的目赤眩暈;配合茯苓、白扁豆、馬齒莧等治療泄瀉,尤其適宜小便不利的水瀉,取車前子淡滲利濕,利小便而實大便。
臨床常用量為15~30g。
車前子屬淡滲利水之品,水濕、濕濁證時可輕藥重投,常用劑量為30g,其利水性緩,無攻逐利水之劑損傷正氣之虞,故時常應用。
本文摘自《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鄒燕勤》,鄒燕勤、曾安平、周迎晨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