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屬國是一種常見的政治形式,周朝分封出去那么多國家,這些國家都叫藩屬國。
藩屬國又分為內(nèi)藩和外藩,由周朝分封出來的藩屬國就叫內(nèi)藩。而通過外交依附于中原的國家,則被稱為外藩。
其實外藩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還有最后一個外藩……
唐朝的勃律
東晉時期的智猛寫過一本《游行外國傳》,這本書記載了我國周邊的一些國家,其實提到過一個名為波倫的國家。
但其實這個是音譯,后來人們又為這個國家取過很多類似的名字,比如缽盧勒、缽羅等,仔細一讀就能發(fā)現(xiàn),這些名字指的都是一個國家。
一直到唐朝,人們才將這個國家的名字固定為“勃律”。
那個時候的勃律位于現(xiàn)在巴基斯坦這個位置。
當時中亞地區(qū)有三大勢力:大唐、吐蕃、印度,而勃律恰好在這三方勢力中間,勃律人深深地體會到了什么叫做“夾縫中求生存”。
在這三個國家中,吐蕃是最晚崛起的那一個。每個國家崛起的第一步,都知道擴大自己的領土,吐蕃也不例外。
但是周圍的領土都已經(jīng)被占領得差不多了,印度占領了西南,大唐占領了東北,吐蕃只能選擇對勃律下手,因為其他兩個國家實在是惹不起。
當時的大唐其實也不好過,準確地說,當時并不存在大唐,應該叫大周,因為當時正好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時期。
武則天雖然是一位女皇帝,但是她在外交方面并不柔弱,如果有哪個小國家敢挑釁中原,武則天肯定不會放過它。在武則天眼里,吐蕃也不過是一個蠻夷小國。
為了搞垮吐蕃,武則天在西邊駐扎了大量的軍隊,無時無刻不在對吐蕃進行一種精神威懾。
而且武則天還使用了借刀殺人之計,吐蕃的宰相與皇帝不和,武則天就想辦法激化他們之間的矛盾。等勢力比較弱的皇帝起兵之后,武則天還在暗中幫助了他。
就在吐蕃與大唐糾纏的時候,勃律也沒有放松警惕。
而他們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兩種意見:一些人認為他們應當遷走,離開這個是非之地,而另一些人認為,他們應該投奔大唐,只要有了大唐的庇佑,其他的國家就不敢再欺負他們了。
這兩撥人相持不下,于是勃律就分家了,一部分人向西北遷移,來到了如今的吉爾吉特的位置,他們在這里又建立了勃律國。
為了與原來的勃律作區(qū)分,人們一般稱這里為小勃律。
而留在原地的那一批人,就被稱為大勃律。
他們在這邊搬家的時候,吐蕃與大唐那邊已經(jīng)分出了勝負。吐蕃內(nèi)部的皇帝擊敗了宰相,成功奪回了大權。
而他之所以能擊敗宰相,是因為武則天在背后給予了他支持,因此吐蕃甘愿成為大唐的藩屬國,向大唐進貢。
吐蕃害怕大唐,但是它可不怕別人。已經(jīng)遷走的小勃律,又被吐蕃找上了門。
此時的武則天已經(jīng)去世,現(xiàn)在是開元初年,年輕的唐玄宗還是很有本事的。
當時的小勃律王名叫沒謹忙,他為了請求大唐的援助,親自來到長安拜見李隆基,希望這位大唐君主能庇佑自己的國家。
等沒謹忙退下之后,李隆基與群臣商議此事。
有的人認為如今天下初定,不宜動兵,建議不理會小勃律的請求,但是有人說,小勃律地處險要,若是吐蕃想要進攻安西四鎮(zhèn),那就必須路過小勃律,因此小勃律在誰手里很重要。
李隆基很糾結,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想,如果曾祖父在這里,他會怎么做?如果是李世民的話,估計會毫不猶豫地出兵援助,那個時期的大唐才是“盛唐”。
最終,唐玄宗還是選擇幫助小勃律,他命令北庭節(jié)度使張孝嵩帶四千兵馬出擊,在沒謹忙的接應下,他們擊潰了七萬名敵人。
有了大唐的保護,小勃律不再害怕吐蕃,但是唐玄宗后期,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吐蕃人趁虛而入,出兵攻占了安西四鎮(zhèn)。
而小勃律就是最關鍵的節(jié)點。此時的小勃律王也不再是沒謹忙,而是沒謹忙的后人蘇失利。他這個名字就不適合打仗,哪有人取名叫“失利”的?
果不其然,吐蕃強行攻破了小勃律,當時的吐蕃贊普,還將自己的親姐姐嫁給了蘇失利。
吐蕃贊普這一招叫和親,只要有他姐姐在,小勃律就翻不了天。但是大唐也不慣著他們,唐玄宗很快便下令,讓高仙芝帶兵去把小勃律打下來。
高仙芝領命之后不敢耽擱,他馬上帶兵遠征小勃律,如神兵天將一般。駐扎在小勃律的十萬吐蕃軍,被大唐的軍隊消滅了九成,還有一成掉進河里淹死了。
將小勃律平定之后,高仙芝留下三千兵馬鎮(zhèn)守此處,而小勃律王蘇失利以及他那位吐蕃夫人,都被帶回了長安。
雖然說這一次打了勝仗,但是大唐盛世一去不返了,唐朝的勢力越來越弱,吐蕃也越來越囂張。
就算吐蕃搶走了小勃律,大唐也沒有辦法將其奪回,只能是順其自然。
從此,小勃律便消失在了歷史上,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他們才再次出現(xiàn),其名為“坎巨提”。
清朝的坎巨提
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61年,乾隆看到了葉爾羌辦事大臣新柱的奏折,上面寫著:“乾竺特伯克黑斯婁遣子貢金”。
分析一下這句話,其中的“乾竺特”指的就是小勃律,也就是后來的“坎巨提”。而“伯克”就是“王”的意思。
也就是說,坎巨提的皇帝叫黑斯婁,他讓他的兒子前來進貢,進貢的東西是“金子”。
那么坎巨提為什么會在這個時候前來進貢呢?就算他們曾是小勃律,但那也是一千年以前的事了,他們不會因為一千年前的事來尋親吧?
其實,坎巨提來進貢,并非為了與中原“再續(xù)前緣”,他們也是迫不得已。
乾隆時期的清朝極為鼎盛,中亞地區(qū)也幾乎全被清朝占領。坎巨提作為中亞地區(qū)的一個小國,他們根本無法與大清國抗衡,與其被攻占,還不如先來投奔。
也正是因為坎巨提的事先投靠,乾隆并沒有選擇讓他們成為大清國的領土,而是讓坎巨提當了大清國的藩屬國。
每年他們都會來進貢金子,而清朝則會給他們一些銀器、瓷器作為獎賞。
一直到清朝末年,英國將印度作為自己的殖民地,距離印度很近的坎巨提也被英軍攻占。
但是當時的新疆巡撫陶模與英軍交涉,迫使英國放棄了坎巨提。在此之后,坎巨提持續(xù)進貢,從未斷絕。
一直到1947年,印巴戰(zhàn)爭爆發(fā),坎巨提又被夾在了中間。
坎巨提也曾向我國求援,但是當時正是解放戰(zhàn)爭的關鍵時期,雙方都無暇顧及,坎巨提只能轉(zhuǎn)投“巴鐵”。
這之后坎巨提便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也就是不再向我國進貢了。
1963年中巴劃界,坎巨提的歸屬問題再一次被搬上書面,這一次,坎巨提真的不再屬于我國了,而是歸屬于巴基斯坦。
現(xiàn)如今我國與巴基斯坦的關系這么好,或許也是有點歷史淵源在里面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