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名字的由來如下:
“廣”字來源于漢代的廣信縣。廣信縣名字則來源于漢武帝的一道詔令:“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剛剛征服嶺南地區,應該通過廣施恩惠和誠信來鞏固統治),取詔令的廣信二字作為地名。
“東”則表示方位,表示廣信縣以東。
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他們分別是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佛山市、韶關市、湛江市、肇慶市、江門市、茂名市、惠州市、梅州市、汕尾市、河源市、陽江市、清遠市、東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陽市和云浮市。
這些城市名字由來如下:
第一,廣州市
廣州之廣取自廣信之廣,同廣東省。州表示古代重要的節點或城市。
第二,深圳市
“圳”在當地客家方言中表示田野間水溝,深圳因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第三,珠海市
珠海因位于珠江口西南部,瀕臨南海而得名。
進一步追溯,珠江的名字來源于海珠石。海珠石是珠江中的一塊巨型礁石,因其形狀像一顆明亮的珍珠,故而珠江得名。
第四,汕頭市
古時的民眾通過設柵薄捕魚為生,而柵薄又簡稱為“汕”。因汕頭地處沖擊平原,在海浪潮汐的自然作用下,會形成一條沙堤,而這條沙堤在當地也被簡稱為“汕”,沙堤的頭部位置就稱之為“汕頭”。
第五,佛山市
唐朝貞觀二年(628年),當地居民在塔坡崗上挖出了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山,因此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佛山之名由此而始。
第六,韶關市
“韶”起源于附近韶石山。韶石山的名字來源于古代傳說,據說虞舜南巡時曾在此奏韶樂,因此得名。韶樂的“韶”是美好的意思。
“關”字來源于明清時期,先后在湞江邊和城北設關收稅。
第七,湛江市
得名于“椹川縣”,后來,受唐人謝混詩句“人有水木湛清華”啟發,改“椹”為“湛”(表示江水清澈);而“川”在古代的釋意中往往指江河、河流,因而釋“川”為“江”。傳著傳著,約定俗成,就成了“湛江”。
第八,肇慶市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設肇慶府,意為“開始吉慶”(肇是開始的意思)。
第九,江門市
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江”得名于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匯合處;
“門”得名于蓬江北面的蓬萊山與江南的煙墩山對峙似門。
第十,茂名市
西晉道士潘茂名,懸壺濟世,深受百姓敬仰,為紀念他得名。
第十一,惠州市
此處原名禎州,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為避太子趙禎諱,禎州改名惠州,“惠”表示美好的意思。州在古代指重要的節點或城市。
第十二,梅州市
據《光緒嘉應州志》載:梅州因當時本地有梅溪、梅口鎮而得名。梅溪、梅口鎮則是因為此處梅花盛開而得名。
第十三,汕尾市
得名與汕頭類似,因汕尾地處沖擊平原,在海浪潮汐的自然作用下,會形成一條沙堤,而這條沙堤被簡稱為“汕”,沙堤的尾部位置就稱之為“汕尾”。
第十四,河源市
因其位于東江之源而得名。東江是珠江水系干流之一,而河源地區處于東江的源頭區域,眾多的溪流、水源在這里匯聚,成為東江的源頭水。
第十五,陽江市
因瀕臨漠陽江而得名。
進一步追溯,漠陽江得名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古越語“mo”(意為“河流”)的音譯;另一說源自河流兩岸植被稀疏、沙洲顯露的“漠然”地貌特征。
“陽”則是按中原命名傳統,“山南水北為陽”的方位得名。
第十六,清遠市
取自“清明廣遠”。
“清”,意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表達一種良好意愿;
“遠”,是指清遠地域廣大,遠離統治中心(時南梁都城在建康,今南京),表示政區的所在位置。
第十七,東莞市
東表示地理方位,莞地在廣州的東面,又盛產莞草,故稱東莞。據《東莞縣志》:“莞,草名,可以為席。邑在廣州之東,海旁多產莞草,故名”。
第十八,中山市
中山古稱香山,因“地多神仙花卉”而得名。1925年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以示紀念。
第十九,潮州市
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在原義安郡境設潮州,取“在潮之州,潮水往復”之意。
第二十,揭陽市
“揭”來源于古五嶺之一的揭(楬)嶺,“揭”表示木樁釘在地上,引申為此處樹木繁盛,故名揭嶺。
“陽”在古代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為陽,此處位于揭嶺之南。
第二十一,云浮市
此處石灰巖山體常被云霧籠罩,形成“山浮云上,云繞山間”的奇觀。唐代文人以“云浮”命名。
另有學者認為“云浮”可能是古越語“Yun-Fu”的音譯,原意與“圣山”或“神靈居所”相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