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敦煌學學者鄧文寬先生的天文歷法論文集。經作者全面修訂增補,集中收錄了46篇有關天文歷法的代表性成果,其中既有嚴肅的“敦煌學”考據論文,也有面向一般讀者的普及性講稿,全面展現了作者在該領域耕耘四十余年的學術貢獻。天文歷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關系著王朝的推考天人、校訂正朔,下涉及小民日常生活的四時宜忌。作者在敦煌吐魯番以及秦漢簡牘的天文歷法文獻研究上著力頗多,成果顯著,文字深入淺出。通過本書,能讓更多讀者感受到敦煌的魅力,了解中國古代歷日的變遷與應用。
【作者簡介】
鄧文寬,字秋實,山西稷山縣人,1949年3月生。1972—1975年、1979—1982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碩士。1982—2009年供職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歷任助研、副研、研究員。曾任1997—1998年度法國巴黎高等研究實驗學院客座教授,三次赴法講學和研究;曾任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蘭州大學、首都師大、上海師大兼職教授。2013—2023年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研究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主攻天文歷法。已出版《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鄧文寬敦煌天文歷法考索》、《大梵寺佛音——敦煌莫高窟〈壇經〉讀本》、《敦煌〈壇經〉讀本》、《敦煌吐魯番學耕耘錄》、《狷廬散筆》、《狷廬文叢》(三卷本)、《敦博本禪籍錄校》(合作)等,發表論文200余篇。
【精彩書評】
文寬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之前,在北京天文臺工作期間有過研究天文歷法史的經歷。這樣,在他決心以研究唐史為志業,并肆力于整理敦煌、吐魯番文書的時候,已經具備了處理天文歷法文獻的獨特條件。他以古天文知識為基礎閱讀歷代正史中號稱艱深的天官書和歷法志就有較多的方便,這樣的經歷可以說是文寬治史的一種幸運。天文歷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關系著王朝的推考天人、校訂正朔,下涉及小民日常生活的四時宜忌。我國古代最卓越的史學家大多精通天文歷象。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為了明了中國紀年和正朔體系這一時間框架,按理說應該懂得一些天文歷象和歷代歷法,然而,由于這方面的訓練過于專門,個人精力終有極限,因而往往無暇顧及,許多治史者常常以此為憾事。文寬現在的研究不僅發揮了他的特長,在天文歷法方面開辟了嶄新的園地,而且取得的研究成果起著部分歷譜的作用,便于不熟悉歷法的人們考史、證史之用,這是值得我們感謝的。
——張廣達(著名歷史學家 作者導師)
鄧文寬先生長期以天文歷法為主攻方向,從天文書到星圖,再到歷日和具注歷日;從敦煌文獻到吐魯番文書,再從秦漢簡牘到黑城元代歷日,他都曾涉獵過。鄧文寬先生在過去被人們誤以為“迷信”的天文學里,尋找天象變化的主要脈絡和實用歷本的關鍵要素,研究當時官方和民間的歷法使用狀況,揭示月食預報,辨別“歷譜”與“歷日”,考據唐代具注歷日中的雕版印刷本,找到從我國發現的現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實物,比唐咸通九年(868)《金剛經》提前了34年,糾正外國權威學者的誤讀,如此等等,取得了一系列獨有的成果,令人感到來自古印度的天文概念在敦煌與中華文化互動,耀眼的星空符號相遇在敦煌的天空上。
在敦煌學術研究中,有眾多擔負時代文化使命的中國學者……鄧文寬對天文歷法、《壇經》語言的研究不可置換、不可替代,這背后要付出多少定力、心力,他鍥而不舍,百折不撓,持續的時間跨度達半個世紀之久,令人倍受感動。
——葛承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西北大學特聘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