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任性外交”已引起全球不滿!自從我國于4月11日宣布對美加征125%關稅后,全球多地網友紛紛對中國表示了支持。
眼看“極限施壓”策略換不來中方的妥協,黔驢技窮的特朗普,不得不開出了一份長達37頁的豁免清單。
特朗普
那么,這份“豁免單”中都包括了什么呢?特朗普此舉又向外界釋放了哪些信號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朗普在宣布對全球貿易伙伴實施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后不久,白宮便公開了一份長達37頁的豁免清單。
特朗普簽署行政令
該清單中涵蓋了近千種商品,包括能源、礦產、化工品、鋼鐵等戰略物資,這不僅暴露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缺陷,也揭示了全球供應鏈博弈的新動向。
最關鍵的是,這份“豁免單”還向外界釋放了3個信號!
圖片來源于網絡
信號一:美國供應鏈的“命門”一覽無余
這份豁免清單中,石油、天然氣、稀土、石墨等商品的入選,直接暴露了美國在關鍵資源上的短板。
特朗普
盡管美國曾通過頁巖油革命實現能源出口,但2024年石油貿易逆差仍高達2062億美元,墨西哥灣油田的特種鋼材仍需進口。
更諷刺的是,美國約80%的稀土和石墨依賴中國,而這些資源是芯片制造、國防工業的命脈。
據彭博社數據顯示,美國15種關鍵礦產完全依賴中國進口,29種礦產超半數需從中國采購,例如,中國控制全球83%的鎵、鍺產量,直接影響美國半導體產業。
而清單中對汽車零部件、銅材、化學品等工業品的豁免,則是揭示了美國制造業當下面臨的困境。
特朗普
特朗普曾高呼“讓制造業回流”,但現實是:美國汽車制造業崗位比2000年減少25%,特斯拉甚至將生產線遷至德國以規避關稅。
反觀中國出口的28納米以上芯片占美國同類進口的40%,成熟制程領域美國已出現了斷層。
信號二:政策邏輯的自相矛盾
白宮一邊加征關稅“保護產業”,一邊豁免食品、藥品等民生商品,實為政治權衡。
耶魯大學研究顯示,若全面加稅,美國家庭年支出將增加3800美元,通脹率飆升2.3%。
特朗普政府這種“既要保護產業又要壓低物價”的兩難決策,暴露了其“政策工具箱”的捉襟見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豁免延續了特朗普的“談判籌碼”邏輯,加拿大、墨西哥因《美墨加協定》談判獲得豁免,而新興市場稅率高達46%,意在分化潛在對手,集中施壓中國。
但這種策略的實際效果存疑:美國企業曾因2018年鋼鋁關稅提交超16萬份豁免申請,最終導致美國行政系統不堪重負。
信號三: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較量
在全球供應鏈方面,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從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但對東盟、拉美等新興市場出口持續增長。
2024年,中國對東盟出口5879億美元(+9.2%),對俄羅斯出口1155億美元(+4%),在稀土領域,中國不僅掌控供應,還通過提純技術突破鞏固主導權。
中方這種“技術+資源”的雙重優勢,使美國短期內難以擺脫依賴。
一直以來,美國都在試圖通過“去風險化”減少對華依賴,但豁免清單證明其仍需中國供應鏈支持。
相比之下,中國通過產能出海(如東南亞建廠)、市場多元化(“一帶一路”深化)對沖風險。
據中信建投分析指出,關稅風險高點已現,未來博弈將轉向談判與豁免,而非全面對抗。
其實特朗普的豁免清單,本質是霸權焦慮下的妥協,對中國而言,這場博弈的啟示在于:貿易戰無法撼動供應鏈的底層邏輯,資源掌控力與技術壁壘才是硬通貨。
無論是稀土提純技術的突破,還是東盟市場的深耕,中國都在用實際行動證明:真正的主動權,源自“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2025年的這場中美貿易戰,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這場博弈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唯有通過平等對話與合作,才能找到破局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