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招聘收到120萬份簡歷"的熱搜彈窗,擊中了所有雞娃家長的內心。據媒體報道,今年,中核集團約有1730個崗位缺人,預計錄用人數約8000人。
此刻,手機屏幕上跳動的數字仿佛在嘲笑:你傾盡所有培養的"牛娃",在未來的求職戰場上,不過是一粒隨時會被吹散的塵埃。
一、"教育軍備競賽"的殘酷真相:你的百萬投入,只是入場券
當中核集團的簡歷堆疊高度超過埃菲爾鐵塔,當清北畢業生擠破頭爭搶街道辦崗位,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教育投入的邊際效益正在斷崖式下跌。北上廣深家長每年砸下20萬培養的"雙語牛娃",在求職時面對的可能是985本碩+三段大廠實習+兩項專利的競爭對手。教育軍備競賽早已從"贏在起跑線"演變成"輸不起的無限戰爭",琴棋書畫奧數編程的十八般武藝,在HR眼中不過是基礎配置。
二、學歷通脹時代的生存悖論:我們正在培養完美的標準化零件
某985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電子屏上,滾動著觸目驚心的數據:2023屆畢業生平均投遞簡歷87.4份,收獲offer不足3個。當我們用補習班填滿孩子的童年,用考級證書裝飾他們的青春,最終得到的是一代高度同質化的"完美產品"。就像中核集團收到的百萬份簡歷,整齊劃一的985/211學歷,精心設計的職業規劃,連自我評價都像是同一個AI生成的模板。這種標準化培養的吊詭之處在于:越是追求完美適配企業需求的孩子,越容易在機器篩選環節就被批量淘汰。
三、撕裂的價值觀:當生存焦慮掐滅了教育最本質的火光
海淀黃莊凌晨兩點的燈光下,15歲的少年揉著發紅的眼睛刷題時,他可能永遠失去了仰望星空的好奇;陸家嘴的玻璃幕墻后,手握常春藤offer的姑娘在焦慮癥診斷書上簽字時,她早已忘記化學實驗曾帶來的悸動。我們正在用生存焦慮澆滅教育最珍貴的火種——對世界的好奇,對未知的探索,對生命的熱忱。當教育淪為純粹的利益計算,當童年變成簡歷上的數據積累,我們或許贏得了眼前的KPI,卻永久失去了塑造完整人格的黃金時代。
站在教培機構倒閉潮的廢墟上回望,那些被奧數題吞噬的周末、被英語集訓占據的暑假,是否真的鋪就了通往幸福的道路?當120萬份簡歷在中核集團的服務器里沉默,我們或許該停下來思考:是要繼續在這場沒有終點的競賽中耗盡三代人的積蓄,還是勇敢走出"雞娃"的圍城,讓孩子重新學會在星空下奔跑,在泥濘中成長?教育的終極價值,不該是制造完美適配企業的零件,而是培養能夠在不確定的時代里,依然保持生命韌性與精神自由的完整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