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傳之秘在于量,六種常用中藥藥量大揭秘
1、麻黃
麻黃以其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善達肌表,走經絡,散風邪,祛除寒毒,用量宜重。
若為風寒外感,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黃湯、小青龍湯等。
若為風寒濕痹,用15~30克,入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附麻辛桂姜草湯,用量輕則效果不佳。
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隱匿于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輕,3~5克即可,如陽和湯。
老年男性,麻黃量大,有致癃閉之嫌,但此副作用,可用來治療兒童遺尿病,多配伍益智仁、芡實、金櫻子、蓮須等補腎制品。
2:柴胡
柴胡用量不同,臨床功效差別很大。《藥品化義》:“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若用二三錢,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若用于解表退熱,用量宜大,15~30克,如柴葛解肌湯、柴胡達原飲、小柴胡湯,用量過輕達不到退熱效果。
若用于疏肝解郁,量宜中等,10~15克,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若用量過大,則使肝氣疏泄太過,作用會適得其反,還會損傷陽氣和肝陰。
用于升舉陽氣,少量即可,一般不超過6克,如補中益氣湯、升陷湯。若用量過大,會減弱人參、黃芪等的益氣功能,直接影響益氣升陽之效果。
3:升麻
若用于治療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崩漏下血等氣虛下陷證及疹出不暢的風疹、麻疹等病,用量宜小,3~6克,如補中益氣湯、舉元煎、升陷湯、升麻葛根湯。
重量可以深入血分,而達涼血解毒的功效,如治療癰腫瘡毒,熱毒血痢等熱毒熾盛之證,用量宜重,可以用15克以上,如升麻鱉甲湯、麻黃升麻湯。
若用治療一般的陽明胃腸郁熱證,用量宜適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濟消毒飲。
4:羌活
故若用于風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羌活湯;若用于風濕痹癥,用量宜加重,15~30克,如除風濕羌活湯、羌活勝濕湯。
若用于瘍證以排膿托毒,發潰生肌,或用于脾虛濕陷證以升發脾胃清陽之氣,用量宜輕,僅以為向導而任佐使之藥,3~6克,如升陽益胃湯、羌活透肌湯。
5:黃芪
黃芪具有“量小則壅,量大則通”的特點。若補虛益損,用量一般為10~20克,如歸脾湯、圣愈湯、十全大補湯等。
若固表止汗,治療汗證,黃芪的用量為30克,如氣虛自汗的玉屏風散、陰虛盜汗的當歸六黃湯。
若升陽舉陷、固氣攝脫,治療中氣下陷、崩漏脫肛、臟器下垂,黃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腫,治療腹水、下肢水腫,黃芪用量為40~60克。
如補中益氣湯治脾氣虛、脫肛、子宮下垂、久瀉久痢等氣虛下陷諸癥,舉元煎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若行滯通痹,治療中風偏枯,手足不遂,黃芪用量一般從30~60克開始,逐漸加大,如補陽還五湯。
同時黃芪還有對血壓雙重調節作用,若用于低血壓,黃芪用量不超過15克,若用于高血壓,黃芪用量在15克以上。
6:紅花
紅花具有“量小則和血,量大則破血”的特點。故若用于月經不調、經脈痹阻等證,用量宜小,6~9克,如桃紅四物湯、血府逐瘀湯。
若用于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癥瘕積聚之證,用量宜大,10~15克,如復元活血湯、八厘散、解毒活血湯。
文中所講中藥用量僅供分享學習,切勿自行服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