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對赴美中國游客發布風險提示:近期,由于中美經貿關系惡化以及美國內安全形勢,文化和旅游部提示中國游客充分評估赴美旅游風險,謹慎前往。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公告,提醒中國游客“充分評估赴美旅游風險,謹慎前往”,給出的理由是“中美經貿關系惡化以及美國內安全形勢”135。這一看似常規的旅行警示,實則暗含多重戰略考量,它不僅是基于安全風險的常規提醒,更是中美關系持續緊張背景下的一次政治信號釋放,甚至可能成為經濟反制措施的一部分。
文旅部的風險提示首先基于客觀因素:一是美國國內安全形勢的不確定性,近年來,美國社會矛盾加劇,槍支暴力、種族沖突、政治極化等問題頻發,外國游客的安全風險上升。特別是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收緊,導致部分國際游客在入境時遭遇無端審查甚至羈押,德國、加拿大等國公民均有過類似遭遇8。
二是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特朗普政府近期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并威脅進一步擴大貿易戰范圍,導致雙邊關系緊張。這種經濟對抗可能外溢至民間交流領域,增加中國游客在美遭遇不公正待遇的風險。
然而,如果僅從旅游安全角度解讀這一政策,顯然低估了其背后的戰略意義。文旅部的風險提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美關系整體博弈的一環。它的深層邏輯可能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精準打擊美國旅游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場,2024年中國出境游客達1.3億人次,其中赴美游客的消費能力尤為突出。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中國游客對美國酒店、餐飲、零售業的貢獻巨大,直接支撐了數十萬就業崗位。
美國旅游業原本預計2025年將迎來全面復蘇,但現實卻相反:3月赴美國際游客同比暴跌11.6%,其中加拿大游客減少20%,中國游客的非商務旅行也明顯下滑。因為關稅大戰,美國旅游經濟咨詢公司預測,2025年赴美游客總數可能下降9.4%,損失數百億美元。此時中方發布風險提示,無異于對美旅游業“補刀”,使其雪上加霜。
二是表達對美政策的不滿,旅游限制通常被視為外交關系的“晴雨表”。中國此次發布風險提示,可解讀為對特朗普政府近期一系列對華強硬政策的回應,包括: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關稅,并威脅擴大制裁范圍;進一步限制對華芯片出口,打壓華為等中企;在臺海、南海問題上挑釁中國核心利益。通過限制旅游交流,中國向美國傳遞明確信號,經貿對抗的代價是雙向的,美國企業同樣會承受損失。
三是強化“安全優先”敘事,近年來,中國在對外政策上強調“國家安全”和“風險管控”,文旅部的警示符合這一基調。它既是對民眾的負責任提醒,也進一步塑造了“美國不安全、不友好”的國內輿論,間接降低公眾對美旅游的意愿。
文旅部的風險提示可能只是開始,未來中美在人文交流領域的摩擦或進一步加劇:一方面是簽證政策可能收緊,美國可能對中國游客和學者實施更嚴格的審查,中方也可能對美采取對等措施。另一方面是航空運力可能削減,若旅游需求持續下滑,中美直航航班可能減少,進一步阻礙人員往來。再一方面是民間交流可能降溫,學術合作、商務考察、留學等領域的互動可能受到波及。
這種“軟脫鉤”趨勢若持續,將重塑全球旅游市場格局,東南亞、歐洲可能成為中國游客的替代選擇,而美國旅游業將長期承壓。
當中國游客減少,美國的旅游產業可能會受到沖擊,收入會減少,加州迪士尼、拉斯維加斯賭場等中國游客依賴度高的企業會受損,將造成相關產業的失業。
這種經濟杠桿的運用極具戰略巧思:既不違反WTO規則,又能直擊美國“去工業化”后的服務業軟肋。更值得關注的是,該警示與中方減持美債、限制關鍵礦產出口形成政策呼應,共同構成對美經濟施壓的“組合拳”。
當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中國旅游團從暴滿到零星散客,這個變化不僅是地接社的財務損失,更是全球化退潮的具象寫照。文旅部的赴美旅游警示,表面是保護公民安全的盾牌,實則是暗中利劍。而這樣的暗中利劍可能會擴大到教育、文化等“軟領域”,很多領域會成為博弈戰場。
這一政策的最終效果,取決于中美后續的互動,是走向更激烈的對抗,還是重回有限合作?無論如何,文旅部的警示已經表明,在今天的國際關系中,旅游有時候并不是“詩和遠方”,而是國家利益的延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