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播直播擦邊賣枕頭2小時場觀30萬,4天銷售額超100萬引發網友關注。網傳信息顯示,女主播帶貨時肢體動作十分挑逗,還說“想要上高速,我們順坡就下,但是我們要握緊方向盤”等與商品無關帶有性暗示的言語。
4月8日,瀟湘晨報記者發現,涉事社交平臺賬號已被禁言,作品被清除,當地公安稱將聯系轄區派出所去公司核實情況。
當直播帶貨淪為“軟色情”表演,我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在賣貨,還是在變相“賣春”?
當直播間里的女主播趴在枕頭上扭動腰肢,用曖昧的語氣進行推銷,觀眾很難分辨她究竟在賣助眠寢具,還是在兜售一場軟色情表演。近日,“畢加索家紡XX”直播間靠性暗示話術4天狂攬百萬銷售額的丑聞,撕開了直播電商行業“流量至上”的遮羞布。因為,這場“商業奇跡”的背后,卻是對公序良俗的挑戰——主播的賣點并非產品本身,而是低俗的擦邊表演。
涉事女主播的銷售策略極為簡單:利用性暗示吸引觀眾,再通過算法推薦放大流量。例如,她在介紹枕頭時說道:“想要上高速,我們順坡就下,但是我們要握緊方向盤”等,言語曖昧,動作挑逗。這種營銷方式精準抓住了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使其直播間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流量,進而促成高額銷售。
然而,這種“擦邊經濟”存在嚴重隱患:消費者并非因枕頭本身的舒適性或實用性購買,而是被低俗內容吸引,導致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優質的產品反而難以突圍;當擦邊直播成為“財富密碼”,越來越多的主播會效仿,最終導致整個行業陷入低俗化競爭,損害直播電商的公信力;雖然“擦邊”行為游走在法律邊緣,但《廣告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規明確禁止含有性暗示、違背公序良俗的內容,涉事主播及企業可能面臨行政處罰。
此次事件中,涉事賬號從開播到封禁歷時4天,期間平臺算法持續為其推送流量,這一延遲暴露出平臺審核機制的漏洞:一是目前的智能審核系統對“擦邊”內容的判定仍依賴關鍵詞和畫面識別,而主播往往通過隱晦語言和“軟色情”動作規避審查。二是平臺算法天然偏好高互動、高停留時長的直播間,而擦邊內容恰恰能快速提升這些數據指標,導致系統自動推薦,形成惡性循環。三是即便賬號被封,主播仍可換個馬甲重操舊業,缺乏跨平臺聯合懲戒機制。
對此,專家建議平臺應加強人工巡查、豐富敏感詞庫,并建立行業黑名單,讓違規者“一處擦邊,處處受限”。同時,監管部門需推動社會共治,設立舉報機制,明確打擊重點,避免“先縱容后整治”的監管滯后。
直播帶貨的本質應是“以產品為核心,以信任為基礎”,但擦邊直播卻將其異化為“以低俗為噱頭,以流量為手段”。當消費者進入直播間,看到的不是商品評測,而是充滿性暗示的表演,這已不再是正常的商業行為,而是對公序良俗的挑戰。
正如媒體評論所言:“通過與商品無關的性暗示語言和挑逗動作賣貨,看似一時獲益頗豐,終究長久不了。” 涉事主播的賬號被封,恰恰證明這種“捷徑”不可持續。真正的商業成功,應建立在產品質量、服務體驗和誠信經營的基礎上,而非靠打擦邊球博眼球。
要根治直播擦邊亂象,需構建多方共治的“立體防火墻”:一是開發多模態AI審核系統,將語音、畫面、彈幕語義交叉驗證;建立主播“數字身份檔案”,實現跨平臺違規記錄共享,打破“封號—重生”的惡性循環。
二是將“軟色情營銷”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范疇,明確“利用性暗示獲取競爭優勢”屬于違法行為;推行“分級直播”制度,對涉及身體展示的直播間實施強制年齡驗證與內容標注。
這場鬧劇最荒誕之處,在于消費者購買的明明是枕頭,但真正刺激付款欲望的卻是主播制造的性幻想。當直播電商從“人貨場”退化成“人欲場”,當商業創新異化為道德沉淪,我們需要清醒認識到:任何行業若將人性弱點作為核心商業模式,終將付出比封號更慘痛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