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公元760年,唐肅宗為紀念歷代名將設立“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雖然這份名單不能完全定義一個名將,但也是一種能力的肯定。
這份跨越千年的榜單中,漢末三國時代獨占九席。
其中,群雄1人,曹魏2人,蜀漢2人,東吳竟有4人!
漢末余暉:皇甫嵩的悲歌
在三國鼎立之前,皇甫嵩早已以雷霆手段改寫了歷史進程。
這位出身將門的天才,以“圍點打援”之術擊潰黃巾主力,僅用九個月便平定蔓延七州的起義。
史載他“火燒長社”時,狂風助火勢,三萬黃巾軍瞬間潰敗,被范曄贊為“漢室最后的名將”。
然而他終究未能挽救腐朽的東漢王朝——拒絕董卓的拉攏后,他親眼目睹漢室傾頹,最終歸隱而終。
皇甫嵩用武力延緩了亂世,卻終究成了漢朝最后的守墓人。
曹魏雙璧:猛虎與孤狼
張遼的合肥之戰堪稱軍事奇跡。面對孫權十萬大軍,他親率八百死士黎明突襲,直插吳軍核心。
史書記載“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得孫權“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
此戰不僅奠定“張遼止啼”的威名,更暴露曹魏邊防的精銳化特質——依托據點、以少制多的戰術,正是曹操“屯田養兵”戰略的縮影。
鄧艾則是另一種極致。偷渡陰平七百里絕地時,這位口吃的將領裹著毛毯滾下摩天嶺,以賭徒般的瘋狂終結了蜀漢政權。
但他不懂“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滅蜀后竟擅自封官授爵,最終落得“檻車征還”的結局。
這對曹魏雙子星,一個善沖鋒,一個敢搏命,卻都逃不過時代洪流的裹挾。
蜀漢雙雄:神壇下的真實
《三國志》記載關羽“威震華夏”絕非虛言。
白馬斬顏良時,他單騎突陣“刺良于萬眾之中”;水淹七軍時,借秋雨暴漲之勢全殲于禁、龐德精銳。
但這位“萬人敵”的致命缺陷同樣明顯——輕視東吳導致荊州失守,所有的戰果變為竹籃打水一場空。
張飛的形象則被后世嚴重扭曲。
真實的他絕非莽夫:當陽橋疑兵之計嚇退五千追兵,入川時義釋嚴顏盡顯智慧,巴西之戰更通過另辟蹊徑戰術把張郃痛揍。
可惜苛待士卒的惡習,讓他最終死于部將范疆、張達之手。
這對“萬人敵”兄弟的悲劇,恰是蜀漢困局的寫照:英才輩出,卻總以短取敗。
東吳四杰:被低估的江東智囊
周瑜的赤壁之戰絕非僅憑“天賜東風”,其戰略眼光與政治魄力才是決勝關鍵。
當曹操舉兵號稱八十萬南下時,東吳群臣皆欲降曹,周瑜則力排眾議,一針見血指出曹軍四大弱點:“北土未安、馬超在后;舍鞍馬仗舟楫;寒冬缺糧;水土不服必生疫病”。
之后統籌全局,火燒赤壁,讓曹操飲恨而逃。
呂蒙“白衣渡江”更是教科書級戰略欺詐:讓士兵扮作商賈潛入荊州,同時寫信麻痹關羽,將情報戰玩到極致。
取下荊州后,呂蒙更是把攻心為上戰術施展得淋漓盡致。
陸遜的夷陵之戰則展現東吳防御體系的韌性。
面對劉備連營七百里,他堅守不出消耗蜀軍銳氣,待酷暑來臨突然火攻,把地形氣候化作殺人刀。
陸遜之子陸抗更在西陵之戰中,用“圍城打援”擊潰晉軍八萬,臨終前仍以“西陵乃東吳門戶”死諫,用一座孤城拖住晉軍六年。
東吳名將多儒將風范,正是孫氏“依憑江湖,智取為上”國策的產物,也是江東政權偏安一隅卻能立國最久的根本。
結語
這些名將都有為人稱道的耀眼戰績。
他們都為各自的疆土奉獻了畢生的心血。
然有的壽終正寢,有的遺恨離世。
后人仰望這些千年名將時,看到的也許不僅是刀光劍影的傳奇,更是一面映照人性與時代的棱鏡:真正的名將之道,不在斬將奪旗,而在讀懂時代的呼吸。
(本文主要參考《后漢書》《三國志》)
在你看來,漢末三國還有哪些人有資格進入武廟64將呢?
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