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能折射太陽光輝。
一樁案,能彰顯法治道理。
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推出“小案大道理 時代新風尚”欄目,帶您一起回顧那些熠熠生輝的“小案”,回味那些蘊含其中的“道理”,共同感受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所弘揚的公平正義正能量。本期為您帶來的是一起“因是否應支付加班費引發的勞動合同糾紛案”
在勞動爭議案件中,加班工資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一項多發的爭議事項。實踐中,不少用人單位對于加班都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例如“未經公司審批不算加班”等。公司可以以勞動者加班未經審批為由拒絕支付加班工資嗎?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勞動合同糾紛案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案情回顧
黃某是某信息科技公司的高級工程師,根據公司規章制度約定,若員工需要加班,應按照公司制度申請并獲得許可,否則公司無需支付加班費。此外,公司還規定員工因加班獲得的調休必須在當月休完。
2022年10月,黃某所在部門的主管朱某發郵件給公司老板,稱因該段時間部門工作繁忙,員工沒有可以調休的空間,故提出兩項申請:一是延長調休的使用期限,二是批準部分人員的加班。該郵件附件顯示,黃某在2022年3月至10月間共加班30天。對此老板回復請人事總監了解具體情況、給出建議的解決方案。
2023年1月,黃某向公司人事詢問調休事宜,人事表示黃某還有31天調休。2023年8月,黃某向公司提出辭職,雙方對加班費等問題無法達成共識,黃某訴至法院。
公司認為,黃某未按公司規定提交加班申請并獲得審批同意,故不同意支付加班費。一審法院對黃某要求公司支付加班費的訴請未予支持,黃某不服上訴至上海二中院。
法院經審理認為,員工經用人單位安排加班,或確實出于工作需要而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的,用人單位以未經審批同意為由否認加班事實的存在,一般不予采納。本案中,黃某的加班雖未經公司審批同意,但得到其上級主管和人事的確認,可以證明黃某確實存在加班且未調休的事實,用人單位應當支付加班費。據此,上海二中院二審改判公司支付黃某加班費6萬余元。
法官心語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環境資源審判庭、執行裁判庭)法官
梅松松
一般而言,勞動者應根據生產經營需要服從用人單位合法、合理的加班安排。但若勞動者主張在合同約定或公司規定之外提供了加班勞動,應由勞動者承擔舉證責任,證明加班事實的存在。法院應當對勞動者的加班行為是否受到公司或上級的指令、事后是否得到管理人員的確認、是否具有事實工作成果等因素進行審查,綜合認定是否存在加班事實。
本案中,黃某的加班雖然未經審批流程,但其提交了部門主管朱某與公司老板之間的往來郵件,以及其與人事之間的聊天記錄等證據。朱某作為黃某的部門主管,對于黃某的加班情況進行統計并上報,該行為應當視為管理人員對于加班事實的確認,而老板在回復郵件時對于郵件附件記載的加班數據并未提出異議,結合黃某與人事的聊天記錄,可以印證黃某確實存在加班未調休的事實。
在此也特別提醒勞動者,在確實需要加班的情況下,首先應當按照規章制度要求進行相應的申請和審批程序,當公司加班和調休制度過于苛刻時,要注意保留相關證據,為依法維權提供依據。
用人單位方面則需要注意,出于生產經營需要,可以適當延長工作時間,但應當支付相應勞動報酬。為避免不必要地延長工作時間、不當增加企業用工成本,用人單位可以按照法律規定和規章制度合理行使用工管理權,對加班行為進行規范和管理。如通過勞動合同約定或規章制度對加班作出相關規定,相關規定經民主程序討論確定并已向員工告知的,可以作為該類加班爭議的處理依據。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單位不得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刻意拒絕正常的加班申請、否認真實存在的加班事實,也不得制定過于苛刻的加班調休規定,通過名義上給予調休但實際很難執行的方式規避支付加班費的義務。
專家點評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律師行業黨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監事長
呂紅兵
“勞有所得”是廣大人民群眾樸素的價值追求,更是司法機關增進民生福祉、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使命和擔當。法律在確認用人單位享有用工管理權的同時,也明確了勞動者依法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不可侵犯。加班審批制度作為企業管理權的體現,其本質是規范用工秩序、平衡勞資雙方權利義務的邊界,但制度的設計與執行不能脫離勞動法對勞動者基本權益加以保障的內核。當勞動者未經審批卻實際提供加班勞動時,裁判者需穿透形式審查的局限,回歸“權利義務對等”的實質公平原則進行綜合裁量。
本案裁判的核心在于對“加班事實”與“制度約束”的辯證統一。司法機關在認定加班工資請求權時,既需審查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合法性,也需結合加班行為的被動性、必要性及對用人單位經營活動的客觀貢獻度。若勞動者能舉證證明加班是響應工作指令或為完成崗位職責所必需,且因為工作需要無法進行調休,即便程序存在瑕疵,也不能全然否定其勞動對價請求權。
本案中,司法機關通過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區分“惡意規避制度”與“客觀履行勞動義務”等情形,既維護了企業管理權威,又筑牢了勞動者權益的“安全閥”,更為數字化時代下彈性工作制、隱性加班等新型勞動爭議提供了價值指引。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文字:胡峻峰
漫畫:沈晨成
編輯:李斯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