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姚俊倩、余俊茹
責編:余俊茹
受訪者:
王磊律師
陜西端邦律師事務所主任
LegalMVP譜法365專家、法律服務產品專家、企業法律體檢專家
編者按:
大家好,我是LegalMVP律海芒芒的創始人姚俊倩CoCo。
今天我們律師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磊律師。
他有15年的省高級法院工作經驗,是省里第一位博士法官。他先在民庭做了7年,后在刑庭做了8年,主管死刑復核,每一天,都在經歷人世間的生死。
15年法官經歷之后,他辭職出來做律師,轟動全國,受到了包括鳳凰衛視在內的多家知名媒體報道。
做律師第6年后,以團結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為追求,他創辦了一家不收工位費,給實習律師全額交社保的律所,吸引了眾多體制內轉型做律師的伙伴。
采訪他的過程中,他一身正氣的能量,隔著屏幕跨過1000多公里,傳遞給了我。
經濟下行,內卷當下,這些都不是事,重要的是,你得有信仰。
以下,是他的故事。
01 廠礦子弟勵志學法,畢業考入省高院,成為省里第一位博士法官,在刑庭做死刑復核02 母親患癌急需用錢,我下定決心辭職做律師,在眾多知名律所力邀下,我選了一家小所03 我在提成制律所建一體化團隊,用計點制發展團隊,漲工資不如舍得分錢04 創建律所服務律師,我不收工位費,幫實習律師全額交社保,我想打造一個志同道合的“場”
作為死刑復核法官的他 vs 現在作為律師執業9年的他
01
廠礦子弟勵志學法,畢業考入省高院,成為省里第一位博士法官,在刑庭做死刑復核
我在陜西廠礦里長大。
廠礦子弟都特別純粹,在父母的影響下,我們當時看社會,都是向善的方面,相信每個人都是善良的。
但92年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對廠礦沖擊很大,廠子面臨倒閉,業務萎縮,甚至靠賣地維持職工養老。那時候,我第一次感受到社會的黑暗面。
那時候,我看了劉德華演的《法內情》《法外情》,當時我就特別崇拜劉德華在劇中的角色,因為他懂法,能夠幫助身邊的人伸張正義。但當時我還是個高中生,特別恨自己年紀太小,沒有能力。
于是,我立志要學法律,學成歸來,拯救我們的廠。
抱著這樣的想法,我本科去到西北政法大學讀了法律專業。
那是97年,大家對法律是什么,去法學院學什么,畢業了后干什么,認知都不是太清晰,面臨畢業就失業的不確定,但是,大家都特別熱血。
我們在宿舍里不談其他有的沒的,經常討論法律問題,聊各種法學家。我還給自己的QQ起名叫“法律與信仰”,萌發了當法官的念頭。因為,我覺得法官是法律王國的王侯,執掌公平正義。
在本科畢業后,我考入了省高級法院,先是在民庭工作了7年,在第8年時,我去到了刑庭,專門負責死刑復核。
很多人一聽這份工作和職責,可能會覺得我在用筆決定一個人的死,但是,其實,我是在用筆,挽救一個人的生。
比起說我判了多少人死刑,我更愿意說,我救了多少人,有多少人經過我復核沒有判死刑。
看卷宗的時候,我會模擬當時的場景,死扣里面的細節,像過電影一樣一幕幕在腦海里重現開庭的一些人物和畫面。理性很重要,但是理性發揮的空間是有限的,在生死大事面前,同理心有時候更重要。
我經手的有個案子,是兩個獨生子女談戀愛,最后一方失手殺人,結果兩個家庭都失去了孩子,父母成了孤寡老人;還有一次開庭,當事人被帶走,他的妹妹追著囚車跑,哭得撕心裂肺……
那段日子,我經常睡不著覺,因為卷宗里的那些場景總是不停在我腦海里浮現。
這些畫面直到10多年后的現在,都在我的腦海里很鮮活。
我經歷了太多太多這樣的生死相隔的人間慘劇,除了內心的觸動,我也會深思,思考制度的意義,以及什么樣的工作更有意義。
2009年,在單位的支持下,我全脫產,用了4年時間完成碩博連讀,成為了省法院系統里的第一個博士法官。
當時,我的博士導師,業內的頂級大咖對我說,我的博士論文一定要在這個研究點上超越他,否則就是失敗的。這句話對我影響特別大。
讀博之前,雖然我是高院的法官,但總覺得自己在業務的最高領域不夠自信,總是想看看權威是怎么說的。但讀博之后,我開始不再去迷信權威,而是在權威的幫助下,立志為法治建設的空白領域添磚加瓦。
讀博之前,我一直是在適用法律,在既有法律規范體系下判案,但是讀博之后,我可以站在更高維度去反思法律規定、構建制度。
讀博帶給了我做為法律人給社會法治進程做貢獻的思辨能力,擁有了更強的使命感。
02
母親患癌急需用錢,我下定決心辭職做律師,在眾多知名律所力邀下,我選了一家小所
我從很早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我覺得自己的使命是為祖國在法治的軌道上實現現代化做出一點貢獻,讓法律發揮應有的價值。
雖然很多人可能不相信,覺得這種話是作秀,但我內心真的是這么想的。
從我本科開始學法律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作為法律人,我首先自己要信仰法律,成為社會的種子,去影響更多的人。
圍繞這個使命,我就開始想,做什么樣的工作,能夠更好地實現它?
做法官是我實現使命的途徑,做律師,也是。
我是處女座,往往是考慮事情比較謹慎,但真正下定決心相對困難。
我在法院工作了15年,關于辭職的事情,我就考慮了整整10年。
基本上從工作的第6年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左思右想,心中有想法有熱情,但又不敢付諸行動。
有時候已經下定決心,但第二天又覺得害怕,對自己缺乏信心,擔心自己可能無法生存下去。
甚至,有一次,我從10樓的辦公室走到9樓的人事處去遞交辭職信,走了整整一個多小時,但最后還是沒遞,又回去了。
直到我母親患了癌癥,治療太需要錢了,但法院的工資遠不足以讓我支付這些費用,單請護工一個月的工資6000塊,就已經超過了我在法院的工資。
王磊律師當時接受《三秦都市報》采訪時的記錄: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7916
我欠了不少外債,辭職做律師,賺錢養家、治病還錢,我不能再猶豫了。
就這樣,我下定決心辭職做律師,交出了那份我猶豫了10年的辭職信。
其實我的離職,當時還引起了一些轟動。
因為我是本省唯一一個法學博士的法官,再加上我在法院時也寫了一些業內比較有分量的業務文章,后來也有媒體來專門報道我,所以,很多人知道了我辭職的事。
當時有很多知名律所都邀請我加入,但我比較追求自主,不想去紅圈所或者一體化管理的所。再加上,我當時經濟上比較緊張,要還母親治病欠下的外債,想找一個管理費比較低的律所,先活下去。
所以最后,我選擇了一家小律所開始實習。
記得辭職第一天,我的一個朋友是公司的副總,公司正好出了個比較棘手的勞動爭議的案子,他知道我辭職后,就讓我幫忙去處理,安撫家屬。
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他們之前一個禮拜都沒搞定的事情,我一個早上就解決了,從那以后,他們就聘請我做了他們公司的法律顧問。
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獲是,因為我的辭職不僅在體制內引起了轟動,媒體的報道也讓很多圈外人都知道了我辭職的事兒,有幾位企業老板得知我辭職后,竟然主動邀請我當法律顧問。
很多體制內離職做律師的朋友,最苦惱的,可能就是如何安穩度過競業限制回避期,不讓自己被餓死?
辭職之前,我給自己定的創收要求很低。當時我當法官的年收入大概5萬人民幣,所以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當律師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只要能掙到10萬塊錢就行。
但沒想到,我前兩年的收入比預想的高不少,我不僅沒有過苦日子,收入反而比我之前在體制內還漲了不少。
我的實習期和競業限制回避期是重合的,在這兩年里,雖然我不是名義上正式的律師,但專業技術在這個圈子還算是備受認可,很多同行律師會找我來合作、指導辦案,幫他們分析案件、審校法律文書。
其實,10年前,尤其是在我們西部地區,客戶對專業技術的價值認可度沒有現在高,都覺得是資源和關系在起作用。但我發現,至少律師們是愿意付費的,都邀請我參與到他們的辦案中,這也得以讓我有了飽腹的收入。
此外,物質上拿下的這些收入,也是因為我在心態上完成了從法官到律師,從甲方到乙方的轉型。
在體制內,你是甲方,因為你有權力。
而律師的工作是市場型的,你就是乙方,不管是同行客戶還是直接客戶,你是提供服務的一方,你要有服務心態。
我在高院工作時,大家都知道我是“省高級人民法院王磊”,在外面吃飯,別人都讓我坐主位。
但我在內心告訴自己,這是前綴帶來的,不是“王磊”這個名字帶來的。我要努力去掉這個前綴,再看看“王磊”這個名字到底值多少錢。
所以,我在很多細節上都這樣要求、提醒自己,一直做著成為乙方的準備。
03
我在提成制律所建一體化團隊,用計點制發展團隊,漲工資不如舍得分錢
我對自己一直有很較清晰的認知和規劃。
從我做律師沒多久,我知道,我之后是注定要自己開律所的。我心里一直有這團火,是撲滅不了的。
而且,我也知道,開所和當律師不太一樣,其中會涉及到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問題。
但這個火苗一直在我心里燃燒著,從拿到執業證沒多久,我就開始為這個想法做準備了。
我決定,要先建立一個一體化的團隊。
無論是從服務客戶還是律師成長的角度來看,分工協作都比單打獨斗要好。為了組建這個一體化的團隊,讓團隊走得更穩更遠,我學習了很多,期間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我發現,大部分律師都是搞法律的,對管理沒有概念。
在實習律師轉正后,即使實習律師不想走,99%的指導律師也會讓他們離開,因為養一個可以獨立執業的律師做授薪律師,這個成本會陡然上升。
但我覺得這種做法無論是對青年律師還是對指導律師老師來說,都不好,好不容易形成的默契和配合,就這么斷了,又需要重新培養帶教,對雙方都是損失。
所以我決定,在我的一體化團隊里,我要留下他們。
一開始,我嘗試通過漲工資來留住他們。
但后來發現這個方法不太行得通,因為這樣這些律師依然會覺得是在給我打工,而不是和我一起做事。
后來,我開始嘗試計點制。
可以說,當時計點制這種方式,還是挺有名頭的,西安市的律所主任中,90%的人都知道計點制,但只有10%的人真正實行。
2018年,我還帶著團隊到北京去專門付費學習,回來后,我就在我們團隊實行了計點制。
到了2019年,在實行計點制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每年你和你的徒弟的點數增長一樣,徒弟的占比上去了,你自己每年的占比會大幅下降。
這對于團隊老大來說,是很容易帶來危機感的。
但后來我想通了一個問題:作為一把手,我要學會犧牲和取舍,不要老盯著自己的比例,而是要盯著大盤的上漲。
就像那些偉大的公司,一把手大佬手里的比例可能只有百分之幾,但即便是他們的1%也要比我們的體量大得多。
當我的徒弟成為了我提拔起來的合伙人的時候,他會真正把這些工作當作自己的事業,認可我分工協同的理念,同樣有一顆遠大的理想,而不是僅僅追求個人的舒適,那么這個組織就會變得越來越好,而我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除了技術管理層面的制度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使命和價值觀。
作為團隊的老大,我要不斷影響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我相信青年律師中總有一些人是跟你同頻的,他們相信你,才會追隨你。
我也一直秉承著這樣的想法,來培養我的團隊。一體化團隊是重資產、重投入,團隊對律師的培養投入很大。
不得不說,這個過程中,我們團隊里也有和我們的理想信念無法保持同頻而離開的人。
這對于團隊和他個人的損失都是很大的。
但這時候不能因為有折損、有失敗就不去繼續做一體化團隊,你不能只在乎成本上的損失。就像紅軍長征一樣,這個過程中,不斷會有離開的人,但是也會有和你一起走下去的人,你作為精神領袖,得堅定地走下去。
真正留下和你一起的伙伴,就是一體化長征路的勝利果實。
到現在為止,跟著我一起走一體化長征路時間最長的伙伴,已經有小10年了,我也很欣慰。
04創建律所服務律師,我不收工位費,幫實習律師全額交社保,我想打造一個志同道合的“場”
我這個人考慮決定和做準備的時間都會比較長,但一旦決定了,我就堅定地、有條不紊地執行下去。
時間來到了2022年,我覺得時機成熟了,所以,我就打算出來創立自己的律所。
記得當時我所在律所的主任問我為啥要開所,他說,如果只是為了個人方便,那還不如不開,因為開所的弊端可能比好處還多。畢竟,開所要花很多心思在管理上。
但對我來說,我創立律所,真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我想把律所打造成一個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的場域。
“志同道合”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普通,但仔細想想,它其實很有力量。“志”是志向的意思,“道”是大道的意思,大道至簡。
我想讓我的律所成為一個大家真正信仰法律的地方,讓大家在這個場域里感受到自己在為社會的法治進步做貢獻,為祖國的現代化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做貢獻。
當你有了這種使命感,你就會有內生的能量。就像我現在的工作,每天進辦公室,我都會覺得自己充滿能量。要是沒有這種使命感,人就會覺得能量很低。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我在創辦律所的時候,完全沒有給自己設置一個止損線,沒有想過我可能會虧多少錢。
當時我已經當了六七年的律師,我特別自信,覺得肯定能把律所辦好,肯定不會破產。
因為我做事一直有個底層邏輯,我覺得律師能不能生存和發展,最底層的原因是你能不能給當事人真正提供價值。
當然,市場這些因素也很重要,但這些都是基于那個底層邏輯來的。
我對我和我團隊的法律技術非常自信,只要能吸引來真正志同道合的伙伴,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把律所辦好。
對我來說,開律所和做自己一體化團隊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我可以完完全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管理和改革。
尤其是針對青年律師,他們是很好的種子。
但他們大多是業務型的人,喜歡做業務,也不會拓客,經濟上會比較困難,我深知他們的苦和痛。
在我當了律所主任后,我就給我們所里的獨立律師提供三個好處:
一是低管理費,不收工位費。
現在,我們只收取律師10%的管理費,也不收工位費,其實這個費用比例是支撐不了我們整個律所的開支的,但我選擇“倒貼”,最大限度減少這些青年律師的成本支出。
二是實習律師的社保,個人部分和單位部分都由律所交了。
這也是我想讓更多伙伴剛進入律師行業的時候,不至于被固定支出給壓垮,能好好度過實習期。
三是我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愿意教業務、愿意分案源。
我認為,給徒弟教東西不會威脅到我,反而有利于實現我的使命。
如果所里的青年律師愿意學,我會給他們講業務、研討案例,還會給他們提供案源,給青年律師鍛煉業務能力的機會。
因為,我知道有些律師是真的不適合做市場,那我們就給他們提供案源,讓他們遵從自己的內心,搞自己的業務。
這些想法是一直以來埋藏在我腦海中的,直到我創立了自己的律所,才真正得以實現。
我把律所看作是一個服務者的角色,服務律師,給青年律師減輕經濟壓力,是我的辦所理念。
到現在,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說,我們一體化團隊里的律師,從初級律師到資深律師,他們的收入都比獨立律師高很多,甚至比那些做得最好的獨立律師還要高。
說到底,連接律師的低端方法就是靠利益靠錢,讓大家綁在一起。
但我一直覺得這只是個方法,而且是比較低層次的。
合得快,分得也快。要是大家只是因為利益才湊在一起,那肯定不行。所以,我并不急著把律所辦成百人所。
高層次的,是大家的理想信念一致。我現在的終極目標,就是把律所打造成一個志同道合的“場”。
我更看重的是穩扎穩打,按照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吸引那些真正契合我們律所的人。
這樣,不管是40人、50人,還是以后的100人,在律所的每個人都能給彼此打造志同道合的場域,讓大家有強烈的歸屬感,在終極追求上能實現一致。
為了實現我的這個終極目標,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不斷學習。
我非常清晰地知道,在當下,想要穩住團隊的增長,更好地實現我的目標,我必須要做到這兩點:
第一,保持專業技術的先進性,業務能力過硬,做到頭部。
律師能獲取到案源的根本原因在于,你能給他們提供真正的價值,所以,我們必須在業務上不斷學習,不斷精進。
我們接下來努力的一大方向,就是把團隊打造成在市級乃至省級地域內都非常專業、知名,受業界尊敬的綜合性團隊,以刑事和經濟方向為最拿手的業務方向,就像一個綜合醫院里有兩個特別厲害的科室一樣。
第二,堅守專業技術的同時,用產品化的方式,積極拓展市場。
時代是在不斷變化的,律師不能因為專業業務技術強,就不去拓展市場。
現在律師行業越來越激烈,人數都要突破100萬了,我也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
自從辦所以來,除了在管理上的歷練之外,我在市場化拓客上也花了更多的精力。
我開始做短視頻、公眾號這些新媒體拓客嘗試,也做了一些標準化的課程產品在平臺上售賣。
在這個過程中,我關注到了以法律服務產品中央廚房著稱的LegalMVP律海芒芒平臺,他們做法律服務產品的理念和我的理念高度一致,了解到行業里有這么專業的第三方供應商,我立馬和他們展開了合作。
首先,我和他們一起發起了,365天每天在朋友圈譜法,喚醒朋友圈里親朋好友、企業家客戶的法治意識,讓法治的理念通過日拱一卒的堅持,深入人心。
其次,我和他們一起聯合出品了民商事、刑事業務領域多個爆款法律服務產品,落地為產品手冊,用可視化談案報價物料,增強客戶對我們的專業信任和報價信任。
此外,聯合LegalMVP律海芒芒平臺的專家技術力量,我們團隊也落地研發了一整套的智能法律體檢系統,幫助企業老板檢驗日常高發的法律風險,防范于未然,花小錢治大病。
產品化的方式,能夠讓我們能夠實現批量化獲客,同時,在交付端,保持高標準的品控,這讓我們受益不少。
05結語
有句話叫,道路對了,就不怕遙遠。
說實話,焦慮誰都會有,但我每年都會比上一年的自己更自信。
因為我通過不斷學習和嘗試,驗證了自己很多想法,帶著團隊一起,通過經手的每一個案件,每天日拱一卒的普法,落實了為社會的法治進步做一點貢獻的使命。
積跬步,必達千里。
律海芒芒遇見你,很開心。
4月15日(下周二)19點,我將在LegalMVP的直播間,和大家繼續分享我的故事,歡迎大家掃碼預約,不見不散。
添加王磊律師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