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上海某殯儀館發生了一件令人心頭發緊的事——一名年輕男子,在父親火化后,徑直將骨灰盒扔進了垃圾桶。
你以為評論區會群情激憤?相反,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做得對,不值得留”“不給喪葬行業割韭菜”“這社會就這樣了”。
一時之間,讓人分不清是心寒,還是心痛。可當視線移向日本,你會發現——這并不是個例,而是一種越來越常見的“常規結局”。
無緣遺體——被時代遺落的人生終點
在日本,政府將那些無人認領、無人處理的遺體,稱為“無緣遺體”。這個聽上去像是行政術語的詞背后,是無數人在生命盡頭被悄無聲息地抹去。
2023年,日本有超過4.2萬具遺體,沒有家屬前來送別,沒有名字留下痕跡,被默默火化、草草掩埋。東京足立區曾有一位老人去世后,政府找到了他的孩子——孩子愿意出錢,但拒絕認領骨灰。其他親戚的態度也一樣:“我們不想管。”
最終,老人被合葬進一塊沒有碑文的“無名墓地”,骨灰盒上貼著編號,就此從世界上消失。他不是唯一一個。在各地的倉庫里,一排排貼著標簽的骨灰盒,等待統一處理,沒有儀式、沒有供奉,只有靜靜地躺著。
政府在盡責,體面卻難以維持
日本對“無緣遺體”的處理有完整的法律依據,比如《墓地埋葬法》《行旅死亡人處理法》《生活保護法》等。這些法規確立了地方政府的義務,但在資源緊張、社會冷漠的現實中,體面葬禮成了奢望。
2023年,《讀賣新聞》調查顯示,過去五年間,“無緣遺體”處理數增長了約三成,遠超死亡人數的增幅。僅2022年,大阪市的公營墓地中,就有3149具無人認領的遺骨。放眼全國,2018年至2021年,“無緣遺體”累計已超10.6萬具。
更令人難過的是——他們并不都是“無親無故”。很多人,是被“親屬主動拒絕”。
不是沒家人,是沒人愿意做“那個人”
親屬拒絕的理由很現實:關系疏遠、家庭崩解、子女不愿承擔責任,甚至只是“不知道該埋哪兒”。還有人因為經濟困難,選擇放棄認領,避免產生火化和安放費用。京都市在受訪時坦言:“家庭關系的形態變得多樣化。”換句話說:變冷了、變散了,沒人想管。
這不是制度問題,也不只是養老體系失靈,它更像是一種“關系的斷裂”。死亡,從一種家族集體參與的告別儀式,變成了“誰都不愿沾手的事務處理”。
名古屋曾有一位獨居老人去世,葬禮上唯一出席的是他生前認識的一位NPO職員。攝影師拍下那幕空蕩蕩的送別場面,令人動容。
有些更荒誕的情況中,房東發現租戶搬走后,房間竟遺留一個骨灰罐——是上一個租戶帶了幾年都沒安置好的家人遺骨,最后干脆放那兒不管了。
死亡,變成了一場孤獨的物流
這些無人認領的骨灰最終會怎樣?多數被送入政府設立的合葬墓,還有些撒入大海、山林,或被封存十年、二十年,直到徹底被遺忘。
一些地方政府推出“快遞供奉”服務——只需支付郵費,骨灰可寄到寺廟代為祭拜,無需親臨,也無需承擔后續責任。
據統計,處理一個“無緣遺體”的全部流程——從火化、存放到安葬,政府需支出約25萬日元。因此,一些城市開始鼓勵市民“生前登記身后事”,希望提前規劃,避免行政負擔。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我的臨終準備登記”計劃,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一個冷清未來的預告
這還只是開始。根據預測,到2025年,日本獨居老人將超過700萬,2035年將達762萬,占老年家庭人口的四分之一。終身未婚者、家庭小型化、社會聯系斷裂,使“死后無人認領”成為越來越普遍的趨勢。
一些學者甚至斷言:未來,“死了還有人來認領”才是少數。
從前,死亡是人生的重要節點——親人齊聚、儀式隆重。而如今,它可能只是一段物流,一紙編號,一次倉庫入庫。
如果人生終點只剩一筆火化費和一個包裝盒,如果連“送一程”都變成負擔,那我們還能期待誰,會溫柔地說一句“你走好”?
這個世界上,我們曾以為,再孤獨的人,到了生命的盡頭,至少還能葉落歸根,有人來送上一程。
可如今,連這一點,也在悄悄變得奢侈。
“死得其所”,也許從來就不是葬在哪塊地,而是死后仍有人記得你、愿意叫出你的名字——哪怕只是一聲,也能讓人感到,這一生并未白走。真正的大好結局,不是無聲地被遺棄,而是在你離開時,還有人愿意回頭看你一眼,說一句:你曾在這里,活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