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山花爛漫,春意盎然。近期,重慶多所中小學學生紛紛走出課堂,開啟“春游模式”。有的學校組織學生背著鍋碗瓢盆去野炊,有的學生則化身“農夫”體驗耕種,還有學校組織學生開啟一場科技探索之旅……春游到底怎么游?是單純的“玩”還是要“邊玩邊學”?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
背著鍋碗瓢盆去野炊,“土味”春游受熱捧
4月8日,渝北區鹿山小學近700名師生開展了一次以“膳食營養·龍娃當家”為主題的“春游”活動。當孩子們抵達“野炊大本營”時,前來“支援”的家長們早已等候在此。家長和孩子相互配合,一場“廚藝大作戰”開始上演。
六年級二班的周俊羽和父親搭檔炸酥肉。一鍋金燦燦的酥肉出鍋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圍上來品嘗。“太香了,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酥肉。”學生們紛紛點贊。三年級一班的劉啟晨正在教班上的7名同學包抄手。在她的指導下,一張張面皮變成一顆顆飽滿的抄手。
在學生們享受廚藝帶來的快樂時,家長們臉上也寫滿了滿足。“這個活動太有意思了,我是專門請假過來的。”四年級二班學生家長胡女士說。“這才是童年應該有的模樣。”一年級三班學生陳梓沫的媽媽表示。活動結束后,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孩子撿起地上的垃圾,帶回學校統一處理。
“學校對面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這里視野開闊,空氣清新,我們就因地制宜,把課堂搬到大自然里。”鹿山小學副校長譚興均介紹,帶煙火氣的室外課堂也是一堂生動的勞動教育課,學校也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增進學生和家長的親子關系。
記者了解到,不只鹿山小學,我市多所中小學也開啟了“土味”春游。渝北區興隆中心小學的孩子們背著鍋碗瓢盆,徒步去野炊的視頻火爆全網;榮昌中學的春游同樣煙火氣十足,同學們個個爭當烤魚大廚……
學非遺、進研究院、探秘科技園,春游也能很多元
除了野炊,一些學校還推出豐富多樣的春游活動,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探索科學。
4月8日,渝北區巴蜀小學六年級學生來到東升村鄉村美育·藝術研學課堂教育基地。在這里,他們穿上雨靴、脫掉外套,化身農夫下田插秧,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帶領下學習非遺編竹筐。與高年級同學不同,該校一年級的學生們來到七彩祥云開心農場,在這里采摘蔬菜,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制作泡菜,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直觀地認識蔬菜。
其他各年級也有屬于自己的活動:三年級的學生用石磨研磨豆子、過濾豆渣、觀察豆花凝固的神奇變化;四年級的學生自己動手做面條,并品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五年級的同學則學會了采茶和制茶技藝……“把面粉做成面條,真的不容易。”四年級二班的一名學生說,“還好我沒有放棄,在切出一根根粗細均勻的面條時,所有的辛苦都煙消云散了。”
渝北巴蜀小學專職副書記李穎介紹,這次春游活動,通過“做中學、學中悟”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意義。
有的學校選擇用腳步丈量春日。奉節縣夔門初級中學700余名師生徒步20公里;重慶市北新巴蜀中學兩千多名師生開展16公里的徒步研學。還有的學校則帶領學生探索科技和生產的奧秘。江北區雨花小學的學生在重慶智能生態科技園,親手拼裝了一部屬于自己的“充電寶”;在兩江新區哈工大重慶研究院,化身AI工程師,親自操作人形機器人,完成了一系列挑戰任務。
結合教學實際,構建多元春游方式
學生們在充分享受春游快樂的時候,一些話題也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春游是單純地“玩”還是要賦予教育意義?春游后要不要寫作文?
重慶市青少年社會教育協會秘書長曾劍表示,春游到底該怎么玩,并無明確的界定,畢竟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種,每一種都能為孩子的成長助力。“純玩也好,帶著教育意義也罷,關鍵要結合教學實際,利用好學校的資源,因地制宜構建多元春游方式。”
對于一些學校要求學生在春游后寫作文的做法,曾劍認為沒必要。他認為,春游的意義在于讓孩子們暫別書本與課堂,投身大自然,親身感受季節的更迭、萬物的生長,這種沉浸式的自然體驗本身就具有傳播愛護自然、愛護家鄉的意義,這是書本知識無法給予的。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研學實踐活動主題要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深度結合,發展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正確價值觀。學校要結合教學實際、學齡特點設計和實施研學課程,突出課程的校外延伸和校本化融合。(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周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