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對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作出系統部署,其中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作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被重點提及。
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構建全鏈條、數字化、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不僅是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強國目標的核心支撐。
食品安全可信溯源
一、政策導向:溯源體系納入農業強國建設頂層設計
《規劃》明確提出,要“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全程追溯系統”,通過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追溯。這一要求與我國《“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中“健全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的部署一脈相承,凸顯了黨中央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
溯源體系的建設意義深遠:
1、保障消費安全:通過記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數據,快速定位問題源頭,防范食品安全風險。
2、提升產業價值:可追溯性增強了消費者信任,助力優質優價,推動農業品牌化發展。
3、促進國際接軌:對標全球農業高標準,突破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二、實踐挑戰:技術、成本與協同難題待解
盡管政策持續加碼,但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溯源仍面臨多重瓶頸:
技術覆蓋不足:中小農戶和傳統供應鏈數字化基礎薄弱,難以實現全環節數據采集。
成本分擔矛盾:高精度傳感器、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成本較高,部分企業參與動力不足。
標準碎片化:各地追溯平臺互不兼容,跨區域、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尚未健全。
三、破局路徑:科技賦能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規劃》為破解上述問題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未來需重點推進以下工作:
1、強化技術支撐:推廣低成本溯源終端,利用“5G+區塊鏈”確保數據真實不可篡改。
2、完善政策激勵:對參與溯源的主體給予補貼或稅收優惠,降低市場化推廣阻力。
3、推動協同治理:建立全國統一的追溯標準,整合農業、市場監管、商務等部門數據資源。
食品安全溯源是農業強國建設的“安全閥”和“助推器”。隨著《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的落地,我國有望建成全球領先的智慧溯源網絡,讓每一顆蔬菜、每一粒糧食都有“數字身份證”。這不僅將重塑農產品消費信心,更將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最終實現“吃得安全”向“吃得幸福”的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