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參考注意到,我國生物3D打印技術在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放軍總醫院近日發布消息稱,該院第一醫學中心組織再生與創面修復科與醫學創新研究部某研究中心合作,利用生物3D打印技術打印出的功能性皮膚組織,成功為一名傷病員修復足部難愈性創面。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再生醫學臨床應用獲得突破,相關研究論文已發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3D打印的皮膚
報道指出,該患者在訓練時不慎足部造成損傷,因反復注射局部藥物引發皮膚潰爛壞死。傳統清創植皮、生長因子以及PRP等療法不佳,創面難以愈合。
研究人員討論后決定將最新研發的生物3D打印功能性皮膚應用于該患者治療。3D打印技術參考查找到論文原文發現,患者接受了2次生物3D打印皮膚替代物的治療,兩次治療間隔5天。每次治療均需徹底清創,然后將生物打印皮膚直接貼敷在傷口上,使用無菌敷料固定。在整個治療期間進行傷口評估,包括測量傷口大小、評估鄰近組織受累情況、肉芽組織形成和血管分布,并使用數字疼痛評分量表進行疼痛評估,同時還測量其他生物指標。
研究人員在進行貼敷操作
論文顯示,初次使用生物3D打印皮膚替代品后,患者在3天內疼痛顯著減輕。基底肉芽組織看起來新鮮而強健,顯示出傷口愈合的良好跡象。傷口大小逐漸減小,在初次治療后第20天完全閉合。傷口部位新生的皮膚呈現健康的紅色,與此前傳統治療引起的周圍色素沉著形成對比,表明血管分布得到改善。全身相關指標始終低于可檢測水平,表明對生物打印皮膚的炎癥反應極小。新鮮的肉芽組織和加速的愈合過程證實生物打印皮膚本身不會對局部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論文還提到,整個治療過程中未觀察到局部或全身不良反應。患者于第30天出院,傷口完全愈合,功能受限消失。睡眠困難、焦慮和痛苦隨著疼痛的緩解而減輕。一年后的隨訪顯示傷口未復發,且未見局部異常。
該院指出,這項技術由付小兵院士團隊聯合多家醫療機構歷經數年攻關完成,核心在于利用人臍帶源間充質干細胞結合生物材料,通過高精度3D打印設備構建出具有完整表皮和真皮結構的皮膚組織,用于修復創面,彌補了自體細胞在受損部位再生能力不足的 缺陷 。
論文提到,生物3D打印能夠在仿生支架內精確排列細胞,模擬原生細胞外基質,促進細胞與細胞之間以及細胞與基質之間的最佳相互作用。這可以促進新血管生成,減少炎癥,加速上皮再生,從而實現比傳統療法更快、更高效的傷口愈合。此外,根據個體傷口特征定制生物墨水成分和打印圖案的能力,使得個性化傷口護理方案成為可能,從而應對每位患者的獨特病情挑戰。
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 生物 3D打印皮膚有望在未來實現規模化生產,并逐步應用于更多臨床場景。
本文內容參考:
1. Revolutionizing Chronic Wound Treatment: Treating Bleomycin Intralesional Injection–Related Chronic Wounds with 3-Dimensional Bioprinted Skin Substitutes
2.
歡迎轉發
歡迎加入碩博千人交流Q群:248112776
1.
2.
3.
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