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
有些話,說者無心,卻可能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巨大傷害。
家長絕對不能對孩子說的三句話 。
第一句,“家里窮,媽媽賺錢很辛苦,要省著花”
“寶貝,這件衣服咱家可買不起,別亂要啊,媽媽賺錢不容易。”“這零食這么貴,咱不買,媽媽上班多辛苦啊,錢得省著花。”生活中,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
家長們說這些話,本意是想讓孩子懂得生活不易,學會節儉。但這卻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愧疚”的種子,隨著時間慢慢長大。
朋友家的孩子小陽就是這樣,有一次班級組織活動,需要統一著裝,小陽怕給家里增加負擔,愣是沒敢告訴爸媽。后來老師聯系家長才知道這件事,問小陽為什么不說,他低著頭小聲說:“媽媽總說賺錢辛苦,我不想讓她為難。”那一刻,朋友心里滿是心疼和自責。
孩子還小,當他們頻繁聽到家里經濟困難、父母賺錢辛苦這類話時,很容易將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視為對家庭的“犯罪”,內心的負罪感會越來越重。
他們會在該表達需求的時候選擇壓抑自己,在面對正常的社交活動時可能因為害怕花錢而退縮,變得自卑、敏感,對生活也逐漸失去積極向上的熱情。
那怎么說更好呢?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寶貝,錢是用來花的,但要花得值,別浪費。”
這樣既能讓孩子明白消費需要理性,又不會讓他們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第二句,“別再惹事了”
“在學校千萬別給我惹事啊,乖乖聽話!”這恐怕是很多家長每天送孩子上學前都會反復叮囑的話。
家長們希望孩子乖巧懂事,在學校平平安安,出發點是好的,但這樣的表達方式卻可能讓孩子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
同事的兒子強強就因為這句話吃了虧。在學校里,有個同學總是故意欺負他,搶他的文具,還嘲笑他。
強強因為害怕被爸媽說“惹事”,一直默默忍受,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訴老師和家長。時間長了,強強變得越來越膽小懦弱,甚至開始抗拒上學。
當孩子聽到“別惹事”這句話時,他們可能會理解為不管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情,都要一味地忍氣吞聲。
這樣一旦在外面受到欺負,他們也不敢反抗,更不敢尋求幫助,只能獨自承受痛苦,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告訴孩子:“寶貝,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沒人能隨便欺負你,遇到問題要勇敢。”
讓孩子知道,不主動招惹別人是一種好品德,但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一定要勇敢地站出來維護自己。
第三句,“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
“寶貝,媽媽給你報這個補習班,都是為了你好,以后你就知道媽媽的苦心了。”“我讓你學鋼琴,是為了你將來有一技之長,都是為你好啊。”
相信“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每個孩子都不陌生,它幾乎成了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但實際上,這可能是一種“親情綁架”。
鄰居家的女兒小敏,從小就被媽媽安排各種興趣班,學舞蹈、學書法、學英語……小敏根本沒有時間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每次小敏想要反抗,媽媽就會說:“我這么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好嗎?你怎么就不理解媽媽呢?”
在這種情況下,小敏會覺得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聽從媽媽的安排。長此以往,她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對媽媽產生了抵觸情緒。
家長說這句話時,往往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只是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孩子在這種“為你好”的壓力下,會逐漸失去自我,變得迷茫。
我們不妨換一種說法,比如:“寶貝,媽媽提醒你是因為愛你,但你的人生你做主,決定權在你手里,后果也由你承擔。”
這樣既表達了對孩子的愛和關心,又給予了他們選擇的自由和承擔后果的責任。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充滿愛和尊重的環境,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所以,讓我們多注意說話的方式,用溫暖、鼓勵和尊重的語言陪伴孩子成長,讓他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成為自信、獨立、有擔當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