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江題《象外之境》
文章摘自:(象外之境——2025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逸品鑒賞)序
文/李毅峰
圖/呂大江
象,形象、物象之謂也;境,疆界、邊界之謂也。“象外之境”,在中國繪畫美學中是指在形象、物象之外蘊有更豐富更深刻更悠遠的意境。中國畫的境界,不僅是畫家“形”與“神”、“情”與“景”意境的表達,更是“心”與“物”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主觀生命情調和宇宙心靈中的映射。
清人方士庶在《天慵庵隨筆》里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故古人筆墨具此山蒼樹秀、水活石潤,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或率意揮灑,亦皆煉金成液,棄滓存精,曲盡蹈虛揖影之妙。”
整個中國畫的“象外之境”幾乎都含在這幾句話里。
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意象,因心造境,以手運心,人類最高的心靈在筆墨運化間、在水活石潤的天地之外,幻化為淵然而深的靈境,在具體而微的溪山行旅、 林巒雪霽、煙嵐重溪、云山清嘯之中,體味到惲南田所說“皆靈想之所獨辟,總非人間所有!”的“無跡可尋”高妙之想和“超以象外”的空靈之境。
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無聲萬木中。
畫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他們終極目的所表現的突破了“象”的范疇。
正如《易傳》所言:“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子曰圣人立”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又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借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了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成就了胸中丘壑,萬頃波濤,也成就了畫家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以及無邊無盡、無窮無量的精神時空!
這就是“象外”,形象之外、景象之外、意象之外,也是中國畫的筆墨之境、氣質之境、精神之境。
山川大地是畫家宇宙詩心的影現,畫家創作的藝術形象,本身就是宇宙萬物的顯化。元代大畫家黃子久說:“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忽忽,人不測其為何。又往泖中通海處看急流轟浪,雖風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宋畫家米友仁說:“畫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發事泊然無著染。每靜室僧趺,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其流。”
山川景物,煙云變滅,隨意命筆,默以神會,自然景皆天就。從直觀物象的傳移模寫,傳達活躍的生命本真,到最高靈境的覺悟啟示,或積雪縞地,余霞綺天,或煙濤綿延,霜飆飛搖,或皎皎明月,仙仙白云,不知其何以沖然而澹,翛然而遠,無不是象中象外之真,無不是境情境界之格。
如果沒有“致極虛、守靜篤”忘懷萬慮的內在觀照,如果沒有“神遇而跡化”身與萬物唯一的“神領意造”,就不會生產心中之象和象外之境。
“生氣遠出”的生命創作,在“澄懷觀道”中領悟萬象中微妙至深的境界。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證悟天地而蕩滌胸襟。江月生白,群花自落,泉落云起,帆移山去。“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藝術之境從深不可測的心物感知玄冥體驗中升化而出,“真力彌滿,萬象在旁”,“行神如空,行氣如虹”,這才是意境表現的圓成,才是真正的象外之境。
李毅峰
甲辰年冬月初一于沽上泊牛山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