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每年新增的50萬腹盆腔腫瘤放療患者中,超過九成在承受放射性腸損傷的痛苦。近日,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的學生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具有精準靶向功能的工程菌,這種“智能藥囊”為解決臨床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新啟發,有望打破放射性腸損傷的治療困境。
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這種由益生菌改造而成的“智能藥囊”在酸性環境中會保持休眠狀態,進入腸道后響應炎癥部位pH值變化,定向釋放PD-1激動劑和治療性外膜囊泡,通過菌群調節與免疫干預的協同作用,為放射性腸炎的治療開辟了新路徑。動物實驗顯示,該療法可使模型小鼠存活率提升50%以上,同時能夠顯著改善腸道菌群失調狀態。
在談到選題初衷時,現讀大三的項目負責人扈夢圓說:“為了打破傳統治療手段的局限性,提高放射治療病人的生活質量,我們在導師的指導下,團隊成員結合各自研究方向選定了這個課題。”扈夢圓現在負責放射性腸損傷相關癥狀、治療、機制的探究,她非常感謝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學院鼓勵我們大一就走進實驗室,因此我積累了比較多的實戰經驗?!?/p>
負責工程菌設計的成員范和碩是團隊里最年輕的成員,兩年的實驗室訓練已經讓他成了熟練操作手:“作科研要有自主性和自學能力,同時要非常注重學習實驗技術,多向導師請教,多與師兄、師姐交流。”在工程菌制劑研發的關鍵階段,他與團隊成員連續駐守實驗室,在指導老師的統籌下,團隊突破了pH響應型載體材料的制備難題。
在八個人的團隊中,每個人各司其職,他們將寒暑假、休息日利用起來,全力攻克科研難關。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團隊融合生物醫學、材料科學與合成生物學的優勢,最終完成了從機制研究到工程菌構建的研發。
近日,團隊的研究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總和超80,同時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項。
“希望同學們的研究不僅僅停留于實驗室?!痹擁椖康闹笇Ю蠋熀衷谡劦胶笃诎l展時,鼓勵大家繼續深耕放射性腸損傷的治療,把實驗室的成果轉化成真正的臨床治療產品,造福放射性腸損傷的病人。
“團隊建立了從分子機制到靶向干預材料設計再到動物驗證的完整研究體系,為轉化醫學研究提供了新模式。”該學院副院長周光明教授肯定了團隊的研究成果,“作為新一代放射醫學人,期待大家繼續發揚系統思維與創新精神,挑戰更多的放射醫學難題?!?/p>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通訊員 邢淑敏
校對 朱亞萍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