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到國外旅游的人,必然會了解華人街。生活在華人街的華裔,始終都傳承著中國的風俗習慣,逢年過節還會舉辦慶祝晚會,他們會用筷子吃中餐,看起來跟國內的百姓,沒有什么區別。其實在印度也有一個中國城,里面聚集著大量華人子孫,他們非常羨慕如今的中國,依舊拜關公學漢語。不過,印度的中國城是個殘破小村莊,不是高樓聳立的繁華城市。那么,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解釋這件事,還得追溯到幾百年前。當時,清朝還比較開放,沒有實行閉關鎖國等錯誤政策。有一個廣東的商人,為了賺取錢財,長途跋涉離開中國,來到印度的塔壩村,開了一間皮革廠。當時的印度非常落后,居住在這里的百姓普遍比較貧窮。廣東商人在這個地方,靠著廉價的勞動力,還有比較便宜的原材料,制造出很多物美價廉的產品。這些產品上市后,讓他賺到了很多錢。其他的廣東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能賺錢的項目,紛紛前往印度,企圖像之前的同胞一樣,在印度大賺一筆。
此后,廣東商人陸陸續續在印度開了200多家皮革廠。不曾想,清政府居然宣布了閉關鎖國,這些在海外做生意的華人,只能夠滯留在當地,沒有辦法回到祖國。萬般無奈下,他們決定留在印度扎根發展。這些華人最開始時,生活的比較不錯,也算是有些樂不思蜀。但是后來他們的皮革廠出現了污染問題,只能關門倒閉,沒有辦法繼續做生意。如今很多年輕力壯的華裔,早就已經離開塔壩村另謀生路,只剩下一部分老弱病殘,在當地勉強過生活。
有知情人統計稱,生活在塔壩村的華人后裔,現在僅僅只剩下1500人左右。異國他鄉的生活非常辛苦,這群華裔知道自己這些人勢單力薄,所以他們出門時,會盡可能的說印度話,平時還會吃咖喱飯,希望能夠用這種方式,逐漸融入到印度的社會中。話雖如此,但是這些華裔的長相卻沒有多大變化,經常會由于長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他們和印度人的形象,有著明顯的不同,別人一眼就能夠看出他們是華裔。
這些留守在印度塔壩村的華裔,非常羨慕如今的中國,一直以自己的血統自豪。他們聚集的地方,很多東西都有華夏元素,逢年過節還會去拜關公廟。從現狀分析,塔壩村的一切,跟中國的一些小農村非常相似。因此,印度人才會把這個小村莊稱為中國城。從時間上來看,這些塔壩村的華裔,在印度境內早已生活了上百年。他們早就改變身份,獲得了印度的國籍。不過,他們卻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特別是在教導后代子孫時常常會說,印度雖然也是一個家,但是他們的根卻在中國,所以必須要懂得說中文。
生活在印度的華人后裔,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漢語認祖歸宗,回到自己的母國。這些華裔的遭遇令人感慨和唏噓,有不少人表示,我們應該歡迎這些華裔回歸。畢竟從根源上來說,這些華裔也算是我們的同胞,他們對祖國極其認可,若是回國的話,或許能為祖國提供一定的幫助。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些印度華裔的堅持,雖然讓人感動,但是我們不能任由這些人來中國。按照國際法則,這些人已經成了地地道道的印度公民。我國若是公開表示,允許這些人集體搬遷的話,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持有這兩種說法的人各執一詞,都覺得自己才是正確的一方。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想,那些華裔若是真的想來中國的話,完全可以用移民的方式,回到祖國認祖歸宗。從世界范圍來看,進行移民的人數不勝數。若是他們自愿進行移民的話,印度也沒有辦法阻止,只能默認他們的行動。或許有一天,塔壩村的華裔同胞,真的會采取行動,克服種種問題回到祖國,真正成為祖國的一份子。
事實上,除了美國的唐人街和印度的中國城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有華裔存在,其中大部分人都保持著一顆炙熱的中國心。戰爭年代,滯留在海外的華僑,曾多次出手捐贈物資,給國家的抗戰提供了很多幫助。這些熱血愛國的華裔同胞,都是值得敬佩的人物。總的來說,中國是絕大多數華裔的根,不論這些華裔走多遠,他們都應該牢牢記住自己的根源。數典忘祖永遠都是最大的惡,希望國家以后不要再出現那些令人心寒的叛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