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南通如皋的“長壽密碼”頗受關注。調查顯示如皋百歲老人超過500位,每十萬人口中百歲老人占比居全球前列。如皋目前最年長者110歲,而如皋對于長壽的科學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之久。
究竟哪些因素可能助力老人的長壽?記者從如皋市人民醫院了解到,在長壽群體中再次發現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免疫能力提升的證據,目前正在通過免疫細胞表面受體的分子結構對這一現象進行解析、驗證。此外通過對該群體腸道功能菌群的篩選及以往與復旦團隊合作建立的縱向隊列的大數據進行整合,正在初步揭示如皋“壽星佬”們活到“百歲+”的奧秘。
突破分子結構解析細胞免疫特性
“有幾個問題要問您,8+8等于幾,16+16呢?32+32呢?”一年一度的上門例行檢查,家住如皋的103歲藍國興老爺爺晃悠著腿,精神矍鑠地回答著醫務人員的提問。在如皋,像藍爺爺這樣的百歲老人可不在少數。
“長壽是個世界難題,研究起來是個很復雜的過程。”如皋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郭江宏介紹,調查顯示如皋每十萬人口中百歲老人占比居全球前列。如皋目前最年長者110歲,而如皋對于長壽的科學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之久。
起初,科研團隊通過大量表型檢測發現,長壽部分與老人的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相關,大量證據也表明衰弱與長壽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但這些并不能很好地解釋如皋長壽為何能成為本地乃至全國的高地這一現象。如何獲得更加科學的證據?2023年起,如皋市人民醫院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展開了合作。“我們做細胞免疫研究已經突破了分子結構,做到了原子結構,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完全有能力解析百歲老人免疫系統中T細胞及B細胞結構特性,繼而揭開我們如皋人長壽的真正奧秘。”哈工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如皋籍的黃志偉教授如是說。
他們最新的研究發現,如皋長壽老人體內某型免疫細胞濃度和純度顯著高于常人,在百歲老人群組中尤其顯著。這種免疫細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具有獨特的“雙觸手”功能:一端精準識別“抓住”腫瘤等異常細胞,另一端則“抓住”自然殺傷細胞,通過與異常細胞的直接結合,精準地對腫瘤進行殺滅。“這一發現為長壽人群能在各種炎癥機制打擊下存活提供了科學證據,但背后的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與探索。”郭江宏解釋道。
發現有益腸道菌群具有神奇免疫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此類免疫細胞特征圖譜已進入成果驗證階段。而另一方面,郭江宏告訴記者,人的免疫系統機制不僅包括常見的白細胞、T細胞、B細胞等體液免疫機制,細胞,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黏膜的物理屏障機制。郭江宏所在的團隊,正是在腸道里發現了長壽奧秘的另一種可能。“我們同步開展了對百歲老人功能菌群研究,發現腸道功能菌群和鼻咽部功能菌群也是阻擋外界毒力侵襲的重要屏障,也已鎖定部分具有神奇免疫力的關鍵菌株。”
專家介紹,目前研究人員通過與這些“有益菌”打交道,未來有望通過生物擴增技術快速轉化為功能性食品或藥品。“這些跨越過一整個世紀并且通過了新冠疫情大考老人們的免疫系統,其菌群防御機制蘊含重大醫學價值。”
“如皋如歌,常來長壽。”郭江宏向記者介紹,如今如皋市人民醫院正整合20年來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及免疫組學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深度挖掘關鍵靶點,構建具有如皋特色的長壽生物數據平臺。該平臺整合前期研究的二大隊列,共計90T左右,包括1824個元素的長壽研究數據,目前已在支撐醫院開展老年醫學相關學科的升級,2024年成功引進博士后團隊開始搭建基礎研究平臺,助力臨床專科實現“科研-轉化-服務”閉環。郭江宏強調,“我們不僅要破解長壽機制,更要推動藥品研發、功能食品開發及精準醫療能力提升,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長壽研究的價值。”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實習生 施嘉羽
校對 朱亞萍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