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傍晚,劉建鐘電話打來,問我在不在書院,說周日去胥嶺看油菜花,中午到他老家吃中飯。一聽胥嶺,我在《富春江傳奇志》中寫到過有關于伍子胥避難的故事,瞬間答應:在,好!
陸春祥書院距胥嶺四十多公里,一小時車程。車沿富春江邊開,導航指示從建德乾潭方向進入,那片高山油菜花梯田在胥嶺近山頂處,屬建德地界。
山間的柏油路兩邊,現在是最漂亮的季節。路常隨河道彎曲地延伸著,不時有田野出現,村莊隨之閃入眼簾,滿目青翠中夾雜著各種色彩。村莊有連片的,也有幾戶人家散落在山腳的,大多為兩三層現代樓房,米黃色墻磚,看起來如別墅一般,少數白(黃)墻黑瓦的泥房倒成了參差的點綴。
很快到達胥嶺山腳。兩千五百年前,伍子胥從楚國逃出,一路避難,他從長興進入分水,過雪峰嶺,遇大雪,在山頂迎雪舞劍,即歡喜而歌舞,那嶺叫歌舞嶺。歌舞嶺與胥嶺,相距十里左右。胥嶺一邊屬桐廬,一邊屬建德,伍子胥在胥嶺的兩邊都住過。他住過的地方,都叫子胥村。伍子胥從桐廬這一邊上山,再從建德那一邊下山,此山就叫胥嶺。
本文作者 攝(下同)
迎面撲來成群的野花、招搖的桃花與櫻花。在胥嶺的中心地段,我們停下車,看那些層層疊疊的油菜花。說實話,油菜花看兩眼就過去了,我主要還是體驗一下這里的環境,聽聽鳥鳴,看看胥嶺的云影。我與雷國興、石樟全兄及劉建鐘、何小華一起,沿著古道往村莊走。有不少房子改成了民宿,油菜花田就密密地散布在腳下,花叢里的蜜蜂嗡嗡嗡聲音不小。
遇一正好去親戚家包清明粿的大姐,問她知不知道伍子胥,她一臉害羞,說不知道。她是從山背面的桐廬潘畈嫁過來的,已經四十多年了,一兒一女,兒子在杭州三墩工作,女兒在桐廬縣城開店。
再遇一年輕女子,帶著幾個孩子在玩。問她哪里人,答是河北人,丈夫是湖北人,他們就定居在胥嶺村。為什么會來此定居?女子答:來胥嶺的朋友處玩過一次,就決定留下了。租一個房子,每年租金五千多元,兩個孩子在村小學讀書。知道伍子胥的故事嗎?女子答:知道一點。有做什么生意嗎?女子答:沒做,就這么生活,胥嶺很安靜,你看,九十多歲的老爺爺還在田地里干活呢。
我感嘆,伍子胥實在離我們很近又很遠,他那些復仇故事,關心的人喜歡,不關心的人很無所謂,或許,這就是現代人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不過,眼前的胥嶺倒真是一方隱逸之佳處。而到達山頂,海拔一千米處,看那建德桐廬兩縣交界處山頂的“天池”,真是讓我大吃一驚。
這一灣水,集雨面積只有0.04km2,實際上是個高壩山塘。高壩的兩邊,一邊是建德,一邊為桐廬,它的牌子上寫著:胥嶺頭山塘工程。池雖小,卻是胥嶺400余口人、250畝山田的救命水。我眼中,高天下的池就是天池。天池最深處,應該有十幾米,天池碧綠如玉。
天池旁,一間石頭亭子肅立著,亭里面的石碑上寫著“胥峰亭”。以前,這應該是個風雨亭,供行路人歇腳或過夜,現在設亭只為紀念。伍子胥當年經過此處,不知道有沒有亭子,不過,他的心情一定不錯,逃過了追兵,此地有山泉與梯田,林深山峻,是個休養的好去處。伍子胥的滿腔仇恨,被眼前的山水迅速化解。
天池旁,有一棵千年銀杏,已經一半枯萎。我猜測,那銀杏旁,原先或許就是一座老屋,或者是一座寺廟。桐廬建德一帶,流傳著伍子胥的許多故事,也建有不少伍子胥的廟宇。在此胥嶺頂上,有一座子胥廟,過往行人與客商進廟拜祭,心理上頓時獲得了極大的安慰。
佇立嶺頂,遙看歌舞嶺方向。群山環抱中,一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袖珍小村叫陽田村,三十年前,曾是浙西最貧窮的鄉村之一,但那里走出了賴梅松、陳德軍、聶騰飛與聶騰云兄弟、張小娟等中國快遞界的名人。而今的陽田村是非常富有的村莊。賴梅松曾和我說他喜歡樹,看見樹有一種莫名的興奮,他讀小學時,每天在山路上來回要走兩個小時,只有樹在陪伴他,樹就是他親密的伙伴。
將下胥嶺,回望山頂天池,池旁那棵老松,虬枝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著,天池的水面,閃耀著金子般的光芒。
原標題:《晨讀 | 陸春祥:過胥嶺》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陸春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