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古陶瓷基因庫內工作(2023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新華社南昌4月12日電 題:中國古陶瓷基因庫助荷蘭藏家破解瓷盤年代之謎
新華社記者張云龍、袁慧晶
最近,來自荷蘭的資深古陶瓷收藏家托恩·萊特沃里尋求中國瓷都景德鎮的幫助,希望為他的一件中國藏品“驗明正身”。
十余年前,萊特沃里從上一位藏家手中獲得這件龍紋瓷盤時,被告知“是一件中國清代瓷器”。但瓷盤的一些細節,如雙龍戲珠的火焰珠造型,讓他懷疑它可能更古老。
“這種紋飾風格讓我想起了中國明代早期到中期的瓷器。”萊特沃里決心解開這個謎團。這些年,他先后請位于荷蘭、英國的實驗室對這件藏品進行多次科學測試,包括X射線熒光(XRF)和熱釋光(TL)分析,但沒有獲得答案。
直到他聯系上了這件瓷盤的生產地——景德鎮,這里曾見證了14世紀至19世紀全球陶瓷生產的巔峰。
昔日的明清御窯廠已變身為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景德鎮御窯博物院基于遺址出土的上千萬片古瓷碎片開展了持續研究,并在2022年6月,聯合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等院所機構,共建了全球首個古陶瓷基因庫——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
目前基因庫已收錄3000套、1.2萬件標本的近百萬條數據,以先進儀器和數字技術為筆,繪制出中國古代瓷器全盛時期的首份“基因圖譜”,這是世界首創之舉。
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說:“中國故宮博物院、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世界知名博物館珍藏的精品古瓷,大多生產于景德鎮的明清御窯廠。”
接到萊特沃里的請求后,御窯博物院精心挑選了從明宣德時期到清光緒時期的17個古陶瓷基因標本進行分析檢測,在與龍紋瓷盤的數據進行比對后初步判斷,這件瓷盤是晚清時期的一件民窯產品。
“這件作品非常有意思,是吸納不同時期官民窯技法的‘集大成者’,如火焰珠的畫法有明代早中期的風格,但四季花卉的繪制接近清代中晚期的樣式。瓷盤的底足是雙圈足的‘玉環底’,這種工藝在御窯不多見,但在康熙民窯的精品中較為流行。”翁彥俊說。
為進一步證實這個判斷,研究人員對御窯樣品進行了XRF測試,提取了有關低溫黃、綠、紫釉和助溶劑的成分數據。翁彥俊表示,目前正在等待荷蘭方面提供同樣的量化數據后進行進一步比對分析。
景德鎮古陶瓷基因庫不只是應用于輔助鑒定,更可能成為全球陶瓷研究的開創性資源。
這是2024年6月5日在江西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拍攝的精品瓷器。新華社記者 劉力航 攝
珍貴的傳世瓷器擁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但從研究角度來看受限太多——既不能為研究去打碎一件完整瓷器,又不會為某一件傳世品去量身定制一臺多功能檢測機器。而一塊古瓷碎片對研究人員則是一座寶庫。
“一塊碎瓷片可還原一個歷史場景。海量的古陶瓷片,既是對當年的材料、配方和工藝的還原,也是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拼圖。”翁彥俊說,這些按年代和品類建立的景德鎮古陶瓷基因標本,將化身為探索歷史的鑰匙,為世界古代陶瓷文明研究提供極具生命力的源泉。
基因庫成立當年,就在一些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人員選取275件元明清不同時期青花瓷標本,通過聚焦離子束和透射電鏡技術,首次“看見”在明宣德至明晚期瓷片中普遍存在兩類亞微米級殘余顆粒,再比對元明清時期青花瓷顯微結構特征,判斷其為進口料和國產料的人為混用。
早期青花瓷一般被認為使用了進口“蘇麻離青”料。聯合研究成果表明,至遲在近600年前的明宣德時期,景德鎮陶工大膽創新,搭配使用進口、國產兩種青花料以求更佳的藝術效果。
翁彥俊認為,這是通過科學實驗進一步證實景德鎮的世界制瓷中心地位,當時景德鎮青花瓷的全球化貿易網絡和跨區域產業合作已廣泛建立。
2023年10月,在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和江西省文物局的指導下,景德鎮御窯博物院與荷蘭、德國等22個國家和地區的89個機構合作成立了國際瓷器研究聯盟。
荷蘭廣播節目主持人西蒙·海曼斯在協助萊特沃里通過國際陶瓷研究聯盟進行鑒定后表示:“研究中國陶瓷,就是研讀中國歷史的活態教科書。能夠與景德鎮御窯博物院開展如此順暢的合作,深感榮幸。全球陶瓷研究學者為共同事業攜手,此舉意義非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