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這是一所特別的學校,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少,全校只有6位老師和2名學生。生源最多時候,學校有600多名學生和十多位教師,教學質量更是遠近聞名,曾經被評為“溫馨村小”。今年,學校里只有2名學生在讀。6位任教老師中,有4位是長春嶺村本村人,他們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二十多年。這所學校,就是吉林省德惠市長春嶺村小學。
“袖珍”學校開學第一天
豪華頂配教師陣容上崗
02:36
新學期開學第一天,吉林省德惠市長春嶺村小學舉行了升旗儀式。學校的全部師生參加了升旗。與一般小學不同的是,長春嶺村小學只有2名學生和6名教師,是一所“袖珍”的學校——鄉村教學點。
在空曠的教室里,一場堪稱“豪華頂配”的課堂教學活動開始了。
一天之中,6位老師要給這兩個孩子上12堂課。而面對“六對一”的“熱情攻勢”,孩子們一會兒撓撓頭,一會兒瞪圓眼,就是不能溜號。
國家規定一個小學生要上14門課,所以對于這6位老師來說,他們要完成14門課的教學工作,其實并不輕松,每位老師都承擔著兩個教學科目。
每天午休的時間,是長春嶺村小學最熱鬧的時刻,師生之間親如一家的溫情,是兩名學生最開心的時光。
村小老師也能教出“學霸”
對這兩個孩子而言,老師們是師長,是玩伴,有時還是飯桌上的親人。當知識用鄉音傳遞,空曠的教室里也有了一些溫馨和歡樂。現在6位在崗的老師中,有4位是長春嶺村本村人。年少時,他們曾是坐在教室里的孩子,長大后,他們又回到這里,成為講臺上的點燈人,這根接力棒,一傳就是幾十年。
03:43
長春嶺村小學的校長趙永和王艷秋老師是一對夫妻。12年前,因為孩子考上縣城的初中,王老師一家搬到縣城居住。
他倆都是長春嶺村本村人,中師畢業后,兩人一起回到長春嶺村小學工作。轉眼間,兩人在長春嶺小學工作了27年。
縣城距離長春嶺村小學有二十多公里,路況并不好,每天他倆都得開車四十多分鐘才能到達學校。趙校長的桌子里的老照片,記錄著學校的歷史。
由于辦學質量有口皆碑,長春嶺村小學曾被教育部門評為“溫馨村小”。村里的幾代人都在這里讀過書,其中也包含現在任職的4位老師。
吉林省德惠市長春嶺村小學教師 王艷秋:我那時候就想還得是上學,必須好好學習,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我也希望我回到這個地方的時候,這個地方的孩子也能走出去看一看。
如今,即便學校里只有兩位學生,老師們依然以全部的熱忱對待工作。上個學期期末考試,三年級的婁浩宇在整個鄉里100多個孩子中,成績排到了第三名,為長春嶺村小學爭了光。
而五年級的高國家雖然成績沒有婁浩宇那么好,但是他也非常要強肯學。
老師們的嚴格要求并沒有換來學生的抵觸情緒,相反這兩個學生對老師們的評價都很高。
用愛點亮希望
根植鄉土守望未來
在這個師生比例懸殊的村小課堂上,藏著最動人的師生情。長春嶺村位于山嶺之上,每天為了學校里的這兩位學生,6位老師都要一路奔波趕來這里。有人說,這兩個學生不能去鎮上的中心小學上學嗎?那里的學生更多,教學設施也更好。
記者了解到,長春嶺村是距離大房身鎮中心最偏遠的村莊,距離鎮中心小學有十五公里左右,沿途道路崎嶇,即便開車也要穿過多個村屯,再經過一段省道才能到達。如果孩子徒步上學,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目前在讀的這兩位學生的家里都有實際困難,考慮到這些情況,教育部門保留了這個教學點。
03:52
婁浩宇的爸爸兩年前經歷了一次車禍,現在沒辦法干重活,而婁浩宇的媽媽有小兒麻痹癥,也不能干重活,婁浩宇還有三個在讀書的姐姐,個個成績優異。這一家屬于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政策重點幫扶的家庭。
在爸爸的農用小三輪上,婁浩宇要顛簸半個小時才能趕到學校。
長春嶺村小學的另一名學生高國家是留守兒童,他的生活由70多歲的爺爺奶奶照顧。老人身體不好,實在沒有能力每天接送孫子到鎮上上學。
2024年7月的一場暴雨,校園積水嚴重,而學生們回家的路上要經過一座橋。為了保障兩個孩子的安全,老師們冒著大雨護送這兩個孩子回家。
這幾天,婁浩宇的爸爸突發腦梗住院,病情危重,他媽媽在醫院陪護,他每天由姑姑臨時接送。
婁浩宇的爸爸還要面臨著漫長的康復,而他的母親有小兒麻痹癥,腿腳不好,無法接送他上下學。
吉林省德惠市長春嶺村小學教師 王艷秋:我覺得保留鄉村教學點,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有沒有都可以,但是對于極特殊的孩子,接受教育距離遠了,它就是個問題。
在長春嶺村小學的6位老師中,有4位是長春嶺村本村人。學生少了之后,老師們本有機會調走,但是他們還是選擇堅守在這里。
吉林省德惠市長春嶺村小學教師 時德鋒:我在這塊已經可以說是工作了得大半輩子了,現在我們就是盡量把這兩個孩子的學習成績搞上去。
吉林省德惠市長春嶺村小學教師 宋桂平:我會把我所學的知識,就是學生感興趣的,毫無保留地教給孩子,站好我自己的最后一班崗。
用心用情盡本分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據記者了解,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德惠市村級教學點生源逐漸減少。當地教育部門為“保障義務教育全覆蓋”,制定了過渡期動態調整的管理策略。去年,長春嶺村小學有三個孩子升入初中,有老師被調去支援鎮中心小學。這個辦法既解決當下小規模學校的困境,又為未來鄉村教育預留調整的空間。
時代奔涌向前,鄉村的面貌在變,教育的形態在變,但鄉村教師的身影始終不變。他們就像山間的老樹,根系泥土,默默守護著一代又一代嫩芽。我們看到他們或許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但有一筆一畫寫滿黑板的認真,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有暴雨天一定要護送孩子回家的傳承。用心用力用情盡好本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是六位鄉村老師保持的初心,也是他們堅守的本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