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AI 最終會改造整個企業軟件行業,但是對于產品經理來說,真正稀缺的能力還是對業務的理解能力,以及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
一位資深 AI 產品經理特意加了我微信,表示她以前一直在做 AI 產品,但是看了我在星球的文章,覺得我講出了她一直想說的話,那就是:
理解業務、理解產品才是做 AI 產品的護城河。
恰好,最近刷到了朱嘯虎的演講視頻,說實話,我一直覺得這家伙大嘴巴,但是這次他的觀點我是真的很認可。
他說:AI 創業者要勇于承認自己沒有技術壁壘,都是套殼應用,AI 產品所有的壁壘都來自 AI 之外,來自更懂用戶、更懂產品。
他的意思是:未來的 AI 產品都是在標準大模型上進行套殼,但是因為標準大模型沒有進入壁壘,這就意味著未來的 AI 產品也不存在技術壁壘。
那 AI 產品的壁壘到底在哪里呢?
他認為:應該是在 AI 覆蓋不到的地方,比如臟活累活。而要做好“臟活累活”,其實核心還是懂業務,懂產品思維。
朱嘯虎的這個觀點,讓我想起 10 年前,“懂 APP 設計”一度成為招聘產品經理的門檻——但是現在,你還能看到產品經理招聘要求懂 APP 設計的嗎?
原因就在于,隨著移動端應用的普及,“APP設計”已經成為一種通用能力,根本不構成任何的競爭壁壘。
AI 產品其實也一樣。設計一款 AI 產品,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要懂 AI 技術,知道AI 能解決什么問題?AI 工具的邊界在哪里?
第二要懂業務場景,知道客戶要解決什么問題?解決問題的卡點在哪里?
這兩個方面同樣重要。
但是,隨著 AI 技術越來越工具化, AI 應用越來越普及, “懂AI技術”的門檻下降得非常快,最終會成為一種通用能力,不構成主要的競爭壁壘。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在去年,很多公司還在強調微調,因為只有微調才能保證模型的可用。
但是現在風向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大家都開始強調提示詞——說白了就是模型的能力越來越強了,提示詞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大不了再加上 RAG。
而提示詞的編寫,其實已經不需要什么 AI 技術。
當然了,我并不是勸說大家不要去學 AI 技術。
實際上,目前還處于 AI 發展的早期,AI技術還在不斷迭代,企業需要產品經理懂 AI 技術,才能去探索AI 可以落地的場景。
因此,最近幾年,懂技術的 AI 產品經理仍然很稀缺。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點:從長期來看,未來沒有 AI 產品經理,因為人人都是 AI 產品經理。
就好像現在沒有 APP 設計產品經理一樣。
只有懂業務,懂產品,我們才能跨越技術周期,構建起長期的競爭壁壘。 ?
來源 | 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
作者 | 王戴明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