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河山,錦繡如畫。千里邊關,碧嶂連云。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西南與越南毗鄰。陸上國境線蜿蜒1020千米,海岸線曲折1595千米,如同雙線交織的壯錦,串聯起東興口岸、友誼關口岸等邊貿樞紐與邊境村寨。5700萬廣西各族兒女正以木棉花開般的熱情,譜寫幸福篇章。
國強則邊固,邊固則國安。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邊疆民族地區,始終關注民族團結、邊疆穩定、興邊富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深入廣西考察調研,多次就廣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指明了方向。八桂兒女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奮力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展現新作為。
▲ 廣西百色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哨長凌尚前為界碑描紅。
百業興旺邊疆穩,共建美麗家園
春意盎然的時節,走進崇左市廣西(憑祥)東盟跨境合作農作物種苗繁育中心,約莫一掌高的甘蔗苗郁郁蔥蔥,齊整列陣,于溫室中吐納新碧。
崇左市被譽為“中國糖都”,貢獻了全國蔗糖五分之一的產量。在這里,“甜蜜事業”事關鄉村振興、興邊富民。
繁育中心負責人黃奎介紹,該中心于2023年6月建設成立,是全國首個全域甘蔗良種繁育基地,也是崇左市“民營企業進邊疆”的第一批簽約企業。目前,繁育中心啟用了全國第一條甘蔗脫毒種苗自動化生產線,每年可生產5000萬株組培苗;建設甘蔗良種種植全過程機械化示范基地4000畝,帶動全市4萬畝甘蔗基地提質升級。
“這些脫毒組培甘蔗苗具有抗病性強、產量高、糖分含量高等優勢,成為推動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引擎’。”黃奎說,良種甘蔗種植帶來的增產,能夠顯著帶動農民增收。
陸偉霞是上石鎮馬垌村的村民,在繁育中心務工。“我在這里工作,不僅能學習甘蔗種植技術,每月有4600元收入,還能照顧家庭,我很滿足。”陸偉霞說。
▲ 在廣西(憑祥)東盟跨境合作農作物種苗繁育中心,周邊村莊來務工的村民正在栽種甘蔗苗。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近年來,廣西啟動“民營企業進邊疆”行動,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邊境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徜徉在憑祥市友誼關口岸的街巷,魯菜、東北菜等不同風味的餐館鱗次櫛比,成為八方商賈扎根廣西的生動注腳,以煙火氣暈染這座南疆邊城的開放底色。
友誼關口岸是連接中國與越南最大、最便捷的陸地口岸之一。坐落于此的中國首個跨境智慧口岸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中方段將于今年投入試運行。
“智慧口岸基于衛星導航和5G技術,利用集裝箱無人駕駛運輸車輛、自動化吊裝設備、集裝箱檢查系統、智能審圖系統,輔之以可完成中越跨境物流信息交互對接的智慧指揮調度平臺,將實現貨物24小時全天候不間斷通關。”憑祥綜合保稅區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口岸運營部部長李思東介紹,友誼關口岸當前日均通車量約1500輛次,智慧口岸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通關能力將成倍增長。
坡荷鄉弄耀村是百色市那坡縣實施“千萬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功經驗和實踐范例。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如今華麗蛻變為百色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紅旗村”。
“我們村通過補足基礎設施短板,提出‘黨建引領、文化鑄魂、崇實維新’的治理思路,帶動村民發展蛋雞養殖和蔬菜種植項目,優化村集體經濟結構,推動鄉村振興。”百色市委統戰部駐弄耀村第一書記楊鴻遠說。
一棟棟漂亮整潔的村居和硬化路說。一項項具體幫扶措施帶來的變化,化作村民臉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成為他們口中津津樂道的美好故事。
據了解,廣西統籌財政資金扶持8個邊境縣200個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發揮村黨組織作用,依托互市貿易、邊關旅游、特色種養、邊貿產品加工等資源優勢,成立邊民合作社,探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邊民”的邊貿模式,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以文化人聚人心,強化認同紐帶
春時風和日暖,在百色市靖西市舊州古鎮的沿街門廊下,從七八歲的小孩到六七十歲的老人,盡是制作繡球的居民。舊州古鎮有制作繡球的悠久歷史,各色繡球美輪美奐。
“作為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繡球一般用12個球瓣組合而成,各瓣均勻對稱,美觀大方。”靖西壯族繡球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總工藝師王秀芬介紹。
2009年,山東聊城姑娘王秀芬來到靖西創業,被制作精美的繡球深深吸引。“我一邊在網絡上接訂單,一邊挨家挨戶向繡娘討教,創新繡球制作技藝,努力讓千年繡球煥發新生。”王秀芬說,她和團隊根據青年人的喜好,搭配國際流行的色系,創新制作的繡球備受消費者喜愛。目前公司已帶動近700名繡娘傳承繡球制作技藝,舊州古鎮也因文化傳承發展而更加亮麗。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加強邊境文化建設,增強邊境群眾文化認同,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邊防鞏固、邊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
北起新疆喀納斯,南至廣西東興的G219,是一條世界級的景觀大道。終點處東興中越界河景區文旅資源豐富,山海相連地標廣場、零公里紀念壇等吸引游人參觀。
“道路是產業發展、文化交流、聯通人心的紐帶。在這里,我深刻感受到G219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黃小芬說。
在G219沿線,崇左市寧明縣明江東岸的花山崖壁如斧劈刀削,古駱越人以崖壁做天然畫板,將造型各異的赭紅色人像和物像繪制于上,這就是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花山巖畫。
今年“三月三”期間,花山巖畫景區迎來旅游高峰,其中蘊含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也被更多人知曉。
歲月無聲,巖畫永存。“巖畫上的銅鼓圖像說明駱越人當時已掌握青銅鑄造技術。而銅鼓的鑄造與中原青銅器及其鑄造技術的傳入密切相關。此外,人像身上佩戴的環首刀圖像也說明秦漢時期環首刀等金屬器具已從中原地區傳播到駱越地區。”寧明縣文物所所長周秀珍介紹。
處于明江半島的城中鎮耀達村是前往觀賞花山巖畫的必經之地。花山巖畫申遺成功以后,村民們自覺參與巖畫巡查、村容村貌改造等工作,加入“花山守護者”的隊伍中。如今,村里還辦起農家樂,農文旅產業越做越大。
“保護花山巖畫已經成為村民們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守護巖畫、向游客講述巖畫文化,吃到了文旅融合發展的紅利,促進了交往交流交融。”耀達村駐村第一書記、寧明縣婦聯副主席廖樹珍說。
紅色堡壘筑安寧,守好神圣國土
東興市東興鎮公園社區坐落于東興口岸,位于國門景區核心地帶,因中越人民友誼公園在轄區內得名。
“我們充分發揮口岸、國門、邊境的獨特優勢,打造‘1個黨支部、3個工作亮點、6支志愿服務隊、8步工作法’的‘1368’工作品牌,成立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紅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講好國門紅色故事。”公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揭毓義介紹。
邊疆穩,則國安。廣西將“國門”黨建作為推進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筑牢祖國西南中南安全屏障的重大工程,出臺建立興邊富民“書記抓、抓書記”責任制的實施意見,明確邊境市、縣、鄉、村黨組織書記為興邊富民、“國門”黨建第一責任人。目前廣西已實現771個抵邊自然屯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黨組織就在家門口、黨員就在身邊”。
唱山歌、打糍粑、拋繡球……走進百色市靖西市地州鎮坡豆街,村民自發組織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歡快熱鬧,表達了村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這個曾獲自治區級文明村稱號的村莊,強化黨建引領,充分發揮文明鄉風的引導、教化作用,以“小積分”賦能基層治理。
“通過34項量化指標,村民積極參與環境整治、鄰里互助等,家家戶戶都在爭創文明積分,村子越來越和諧,人心越來越齊。”坡豆街黨支部書記阮玲江介紹。
▲ 在百色市靖西市地州鎮坡豆街況中屯,村民制作五色糯米飯和糍粑。
一簾瀑布跨兩國。歸春河從靖西市流向越南,又繞回崇左大新縣,從數十米高的山崖跌宕而下,形成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德天跨國瀑布。中越兩國以河為界,大新縣德天村就處在歸春河畔,承擔著守邊重任。
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德天跨國瀑布景區的所在地,德天村探索“支部+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文旅產業,竹排觀光、民宿接待、特色餐飲等發展得如火如荼,200多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推動旅游與守邊融合發展。
“以前在外地務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在家門口開竹排,月收入能有七千元,自己家還經營民宿,收入也非常可觀。”德天村村民呂大明喜滋滋地介紹。
身著德天竹排工裝的德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麻成武,每天都要到歸春河碼頭查看停靠在景區的竹排,并不時觀察周邊的情況。在德天村,像他這樣協助民警守邊護邊的護邊員有數十名。
“竹排是邊境的‘流動哨所’,人人都是水上‘哨兵’,守好邊境護好家,是我們無比神圣的責任。”麻成武說。
如今,在廣西綿延千里的邊境線上,“守邊就是守家,守家就是守國”,已成為各族群眾的普遍共識,一幅邊民富、邊關美、邊疆穩、邊防固的美好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千里邊疆別樣紅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天池國防民兵哨所,62歲的哨長凌尚前退休不退崗,依然堅守在巡邊護邊一線。見到他時,他正拿著毛筆,一筆一劃給界碑描紅。
這個身影,定格成邊疆最美的風景。從18歲到現在,凌尚前44年如一日,讓界碑上的“中國”二字始終鮮亮如新。這正是邊疆守護者的使命——讓每一寸國土的尊嚴永不蒙塵。
自古以來,這樣的守望在八桂邊關延綿不斷。歷史與現實的交響中,邊疆治理的“變”與“不變”愈發清晰:變的是日新月異的發展圖景,不變的是寸土不讓的赤子之心。
廣西新時代的邊疆治理正在書寫新的傳奇。“云端守邊”的數字化防控體系不斷升級,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防機制進一步完善,新時代興邊富民“六大工程”深入推進,“民營企業進邊疆”行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曾經的“邊陲末梢”正蛻變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富裕幸福家園、守望相助和諧家園、宜居康養美麗家園、邊疆穩定平安家園。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總有人甘做界碑的守望者——不斷筑牢邊境線安全屏障,讓千里邊疆別樣紅。
站在天池國防民兵哨所的巡邊道上眺望,蜿蜒的國境線在群山間若隱若現。那些被描紅千萬次的界碑,是用生命守護的坐標,不僅標記著國土的邊界,更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各族兒女守邊護邊、興邊富邊,讓中國邊疆的山山水水,永遠春意盎然。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王珍 叢蓉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分享”好習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