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行山走出的鐵血區長——王永邦
在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史長卷中,王永邦以73載奮斗歷程書寫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從太行山抗日烽火到東山島血火戰場,從南下干部到經濟建設者,這位出生于1917年的河南林縣三區(今林州市桂林鎮)流山溝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用一生踐行"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的誓言。
1944年春,目睹日寇暴行的王永邦毅然投身革命,任流山溝村民兵隊長。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他以太行山為依托組建抗日武裝,帶領群眾開展靈活游擊戰,保衛家鄉安全。1946年升任林縣第三區武委會主任兼教導員期間,他率部配合主力部隊拔除日偽據點,成為太行山區重要的抗日力量。
1949年2月,王永邦響應黨中央號召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隨第三野戰軍南下福建。在長達八個月、跨越三千公里的行軍中,日行百里、露宿荒野,面對糧水匱乏和惡劣天氣,他始終與戰士同甘共苦,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最終圓滿完成南下任務,為解放東南作出重要貢獻。
入閩后,王永邦迅速投身地方建設。1949年9月在漳州負責借糧工作,保障了解放軍軍需供應;參與南坑起義鹽警隊整訓工作,為恢復地方經濟奠定基礎。1950年東山解放后,他歷任三區區長、一區區委書記、縣委委員、縣農會主任等職,推動農業合作化運動,帶領農民走集體化道路。1953年東山保衛戰中,他組織220名民兵與駐軍協同作戰,在港西鄉陣地堅守5小時,擊斃敵軍5人、俘虜42人,繳獲大量武器,其英勇表現受到華東軍區表彰。此役開創了"平時高度警惕,戰時英勇無畏"的民兵建設新模式。
1956年,王永邦轉戰經濟建設領域。在鷹廈鐵路會戰中,他任龍溪工區民工大隊副大隊長,帶領民工晝夜奮戰,為鐵路貫通貢獻力量。1958年擔任東山鹽場管理處總支書記兼場長期間,他創新管理方法,使鹽場在勞動競賽中榮獲全國流動紅旗。1959年作為代表赴京參加"全國工交財貿戰線群英會",并在國慶聯歡活動中登上天安門觀禮臺,后赴東北考察工業建設,將先進經驗帶回東山。
"文革"期間,王永邦雖遭沖擊下放勞動,仍堅守信仰。1972年復出后,他先后擔任赤山林場管理員、縣供銷社副主任、商業局局長,以60余歲高齡投身經濟恢復工作。離休后的1983年至2000年,他仍心系家鄉發展,多次為青少年講述革命故事,將"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傳遞給年輕一代。
2000年6月,王永邦在東山離世。他留下的不僅是東山保衛戰的傳奇,更是"人民至上"的赤子丹心。從太行抗日到南下東山,從戰場到建設一線,這位老黨員用一生踐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誓言,將共產黨員的忠誠鐫刻在烽火與熱土之間。"丹心碧血照東山",這盞精神明燈,永遠指引后人前行。
《林州名人錄》
深藏于中國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僅以其山水之秀、風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獨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輝。這里,歷史與現代交織,傳統與創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類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兒女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書寫了無數傳奇。科技領域的探索者,他們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創新能力,引領著科技進步的潮流,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著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裝的勇士,他們守護著國家的邊疆,用青春和熱血捍衛著民族的尊嚴和榮譽。而那些默默奉獻在地方建設一線的奮斗者,他們以實際行動改善著民生,讓林州從昔日的貧困山區蛻變為今日的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現代化都市。
這些林州名人,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成為了激勵后人的寶貴財富。他們不僅是林州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展現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繼續傳承著紅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前行。他們致力于經濟建設的加速推進,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他們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讓綠水青山成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一個充滿活力、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錄,不僅是一部記錄林州名人事跡的史書,更是一部激勵后人的勵志之作。它讓我們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氣,也讓我們看到了林州未來的無限可能。
微信公眾號ID:LinzhouInfo
參考來源:
投稿/建議請發郵件:627005285@qq.com
【欄目導航】
【紅旗渠專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