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運減排迎來“轉折點”,ICS與WSC歡迎IMO達成歷史性凈零框架協議
在經歷多年的談判與一周的激烈博弈后,國際海事組織(IMO)第83屆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會議(MEPC 83)于倫敦落幕,并達成一項前所未有的全球減排框架協議。該協議被視為全球航運業加速邁向凈零排放的重要轉折點,獲得了國際航運公會(ICS)與世界航運理事會(WSC)等行業代表的謹慎歡迎。
這項被稱為“IMO凈零框架”(IMO Net-Zero Framework)的協議,將為航運業設立溫室氣體(GHG)燃料標準,并建立全球統一的碳價機制。據悉,相關技術細節將于今年10月的特別會議中最終敲定并通過。如果正式落地,該框架將要求從2028年起船用燃料溫室氣體強度持續降低,并在未來二十年間不斷加嚴。
ICS:全球首個統一碳價機制或將落地,行業亟需政策確定性
國際航運公會秘書長Guy Platten表示:“今天有望成為我們行業的歷史性時刻。如果這一協議最終通過,航運將成為首個擁有全球統一碳價的行業,這是我們自2021年COP26以來持續推動的目標。”
他指出,雖然該協議并不盡善盡美,但其核心意義在于確立了一個可以持續構建與完善的政策基礎,“我們歡迎各國政府認識到支持零排放燃料投資的迫切性,行業已投入數十億美元以迎接綠色燃料的到來,現在則需要能源生產方獲得足夠的確定性來解除投資風險。”
Platten強調,該協議必須不僅能在會議廳中生效,也需能真正適用于公司董事會的決策環境。“我們將在接下來幾周深入研究技術細節,繼續參與IMO進程,以確保這一系統切實可行。”
WSC:兩級結構助推綠色燃料,近千艘可再生能源船舶正駛來
世界航運理事會(WSC)則將本次成果稱為“航運業氣候政策的重要里程碑”。WSC主席兼首席執行官Joe Kramek指出:“我們行業一直被貼上‘難以減排’的標簽,而這項全球協議的達成,再加上創紀錄的行業投資,將徹底改變這一印象。”
Kramek透露,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近200艘具備使用可再生燃料能力的班輪船在運營,預計到2030年將新增約700艘。但他同時指出,綠色燃料的高昂成本仍是現實挑戰,例如綠氨價格是傳統燃料的近三倍。
WSC副總裁Bryan Wood-Thomas表示,新協議中的兩級結構機制借鑒了WSC此前提出的“綠色平衡機制”(Green Balance Mechanism),將根據能源的溫室氣體強度對船舶征收排放費用,并通過激勵機制支持零碳和近零碳燃料的使用。
“這是IMO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之一。該機制不僅可促使更清潔能源加速投產,也將在全球范圍內帶動經濟機會與代際環保收益。”但他同時提醒:“真正實現該框架所描繪的未來,還需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技術規則與指南。”
航運減排從全球共識邁入實施階段
根據普氏能源(Platts)2025年1月在鹿特丹港的燃料價格評估:液化天然氣(LNG)比常規低硫燃油貴31%、灰甲醇貴53%、生物LNG貴111%、綠氨更高達274%。這進一步突顯全球統一規則對于綠色燃料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意義。
目前,航運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至3%。在這一背景下,本次IMO達成的協議,不僅是對氣候目標的響應,也為長期困擾行業的“監管不確定性”提供了方向。
正如ICS與WSC共同指出的那樣:這只是一個起點,而非終點。但這是一個終于“清晰可見”的起點。
【投稿】【提供線索】【轉載】請后臺留言或電郵投稿,主題格式為【投稿】+文章標題,發送至media@xindemarine.com郵箱。
聯系主編:陳洋159985119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