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問解放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役是什么,那肯定非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莫屬。不過,后來被人們談論得最多的戰役,則莫過于著名的孟良崮戰役。
孟良崮戰役,是華野對張靈甫整編74師,國共王牌對王牌,粟裕在此戰中一戰封神,張靈甫在此次戰中被擊斃。
而在張靈甫去世后,華野卻花了400塊大洋,買了一副楠木棺材,將其厚葬。眾所周知,張靈甫率領的整編74師,利用優良的裝備,在解放戰爭初期,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但是即便如此,我軍卻花了大力氣安葬張靈甫,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張靈甫率領的整編74師,是“國軍的五大主力”之一,由原來國民黨的74軍整編而來。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于戰力較強,因此成為了國民黨軍戰績最輝煌的部隊,有著“抗日鐵軍”的稱號。
從74軍到整編74師,國民黨的這個軍隊歷經過5任軍長,從第一任到第四任,分別是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張靈甫以及邱維達。
74軍的改變從第二任軍長王耀武開始,他升任為軍長后,開始擴編美式部隊,兵力總數達到了3萬多人。到1940年,這支部隊的裝備全部改換為美式裝備,其精銳程度,日本都難以超過。
1946年5月,原先的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部隊依舊裝備著全副美械裝備。此時,整編74師的師長已變為張靈甫。
張靈甫,又名張鐘麟,1926年考入了黃埔軍校第四期。從黃埔四期畢業之后,便被編入國民黨21師,參加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張靈甫率領305團參加,投入了南京保衛戰。
由此,張靈甫被提升為153旅的副旅長兼305團的團長。1940年,張靈甫升任為74軍58師副師長。后來在王耀武和俞濟時的保薦下,進入重慶陸軍大學學習,畢業之后返回74軍。
張靈甫
日軍投降之后,張靈甫在多方的推薦下,升任為74軍的軍長。在74軍改編為74師后,軍長張靈甫便改任為師長。而這支在抗日戰爭中,讓日軍十分頭疼的國民黨軍隊,在解放戰爭中,也成為了進攻解放軍的主力。
在第一次交手后,解放軍便發現這支部隊,是一支戰斗力十分強悍的部隊,主要表現在:一、清一色的美械,武器裝備比解放軍盡量不少;二、戰術不像其他國民黨部隊那樣呆板,而是多了靈活性,善于迂回;三、凝聚力也比其他國民黨部隊強。
1946年7月,張靈甫率領的整編74師,是攻打我淮陰解放區的急先鋒,他們冒充我軍人員,混進我軍最后里應外合,導致我華野損失慘重,不幸失利,兩淮淪陷,對南線作戰的負面影響極大。
對此,老蔣狂喜不已,他特意嘉獎74師和張靈甫,而張靈甫也十分得意,對老蔣表示,只要有74師,那么我軍就別想有葬身之地。
與此同時,華野也在總結失敗原因,分析對策,希望改變現有狀態。因為對于華野全體將士來說,整編74師已經變成一根刺,狠狠地扎進了他們的心里,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解放軍決心一定要擊潰整編74師。而很快,機會便來了。
從1947年起,在對解放區實施的全面進攻失敗之后,國民黨便放棄了對解放軍的全面進攻,而是改為重點進攻,集中兵力對付陜北和山東,企圖先占領這兩個地方,最后實施“魯中決戰”的計劃。
為了順利實現這一企圖,國民黨派出了精銳部隊,其中就包括張靈甫帶領的整編74師。同年,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在老蔣的安排下,駐守徐州全權指揮重點進攻。
期間,顧祝同令湯伯恩率領第一兵團,在山東集結重兵,對華野進行重點進攻,企圖殲滅華野主力。按照部署,國民黨整編74師為主力,向山東解放區推進。可以說,在整個山東戰場,國軍都是圍著整編74師來進行部署的。
而在國民黨進行動作的時候,華野指揮部也下達了作戰命令,決定主要先針對國民黨軍整編74師。
這樣做的好處有幾點:
一、整編74師是國軍精銳部隊,殲滅這個師,既可以將過往吃的虧洗刷感性,又可以震撼敵軍,使其士氣沮喪。
二、整編74師,作為向山東解放軍推進的主力,處于突出位置,與國民黨左右鄰部隊之間的空隙較大,便于分割圍殲。
三、張靈甫自持有戰功,驕橫跋扈,與其他的部隊矛盾較深,如果攻擊整編74師,那么國民黨其他部隊,即便收到了求援信號,也不會積極援救。
在這樣的情況下,粟裕、陳毅等指揮員,自然作出了“猛虎掏心”的作戰做法。而此時,整編74師還一無所知。
同年5月11到13日,整編74師從垛莊北進,先后占領了楊家寨、佛山角馬牧池等地,并準備在14日進攻坦埠。
盡管在13日,整編74師已經先后占領了諸多地方,但這不過是華野“誘敵深入”的計策罷了。當時,我軍一部分兵力在正面與整編74師激戰,一部分則從右翼包抄,迅速占領了界碑等地,徹底切斷了整編74師,與國民黨其他師之間的聯系。
整編74師與華野激戰了大半天,左翼卻出現了一個大空檔。到了14日,整編74師進攻坦埠,我軍也發起了猛烈攻勢。面對我軍勢如破竹的攻勢,整編74師難以抵擋,張靈甫向呼叫援軍,可左翼國民黨部隊,早被我軍切斷。
當天戰斗打得異常激烈,張靈甫見遲遲呼喊不到友軍,深知自己已經被切斷聯系,陷入包圍之中,于是下令后撤。
原本,張靈甫是想后撤到垛莊,但這里早已被我軍攻占,而國民黨第25師、83師又遲遲沒有出現,于是只好丟棄總裝備,退守到孟良崮高地等待援兵。
孟良崮海拔500多米,四周陡峭、山頂怪石林立,草木稀疏,盡管整編74師被逼上光禿禿的山頭,但張靈甫卻并不是很擔憂。或許是幾次使華野實力,因此在張靈甫看來,華野根本啃不下整編74師。
只要整編74師保持現有防御力量,將華野牢牢吸引住,等待四周密集的友軍上前合圍,就一定可以將華野一網打盡。而老蔣也是這樣的想法,他和顧祝同命令張靈甫據險而守。
另一邊,在將張靈甫和整編74師困在孟良崮之后,粟裕、陳毅當即決定,集中主力將74師這個頑敵給徹底消滅掉。于是,華野主力將整編74師團團圍住。
此時,老蔣派出了10個整編師,以遠馳整編74師。戰場上,一時間出現了極為罕見的一幕:國民黨整編74師被華野主力包圍,而我軍主力又被老蔣10個整編師,在外圍包圍。
戰場上彌漫著殺氣,雙方互相包圍,彼此交錯,狹窄的區域內,聚集了數十萬大軍。如果真的按照張靈甫的想法,友軍能夠及時援馳到位,那么他的設想還真有可能成功。
然而,前面提到過,由于張靈甫自持戰功,與其他部隊矛盾交涉,因此當張靈甫遇難時,國軍許多師都在看他的笑話,根本沒想著及時援馳。
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就是看笑話的人之一,他一年前與張靈甫爭奪74師師長時,因為靠山不夠硬而失敗,心里一直都憤憤不平。
此時李天霞巴不得張靈甫倒霉,出一口惡氣,因此就算是老蔣催促馳援74師,他也在行動時有所保留,真不愧是應了那句“友軍有難,不動如山”。
而反觀我軍,則全員眾志成城,每一個人都拼勁自己的全力,對整編74師發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勢,一時間炮火連天,74師損失嚴重。
打到最后,74師許多官兵都放棄了抵抗。而我軍一向優待俘虜,見他們不再抵抗,也不再拼命攻擊。見74師身亡的身亡、投降的投降,張靈甫自知大勢已去,便留下了一份遺書,在之后的戰斗死亡。
對于張靈甫的死亡,一直有三種說法,分別是自殺、陣亡和殺俘。不過不管他是怎樣死去的,總之他結束了他可恥的一生。
在張靈甫死后,包括粟裕、陳毅在內的華野全體將領,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不已的舉動:我軍花了400塊大洋,買了一副上等的楠木棺材,并將其遺體清洗干凈,換上我軍軍服厚葬,并且還舉行了下葬儀式,由我軍六縱司令員皮定均主持。
在一棵古樹下,張靈甫下葬了。下葬當天,我軍還同意了原74師的旅長和上校的請求,讓他們來最后看張靈甫一眼。
可能有人會問,張靈甫作為解放軍的敵人,為何還能獲得如此優待呢?其實一共有幾點理由:
其一在于我軍認為,張靈甫雖然確實是我軍的敵人,但在抗日時期也是一條好漢。其二在于,如若張靈甫不死,他也是我軍統戰的對象,我軍的口號一直都是“活捉張靈甫”。
其三在于,盡管張靈甫已死,但他的部下還是要爭取的,74師戰力如此之強,自然有其過人之處,如果爭取到了他們,對解放戰爭也有利,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朋友搞得多多的”。厚葬了張靈甫,也有利于對其部下進行統戰,畢竟他們對張靈甫的感情都比較深。
而我軍的做法,也確實在之后發揮出了很大的作用,善待俘虜、爭取民心、展現真心,把朋友搞得多多的,這或許就是我軍最后取得勝利的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