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嶺南倒春寒之透花泥
輕寒漠漠透花泥,半是江梅與木樨。
莫道海棠開較晚,嶺南猶有未殘枝。
開篇 “輕寒漠漠透花泥”,詩人用 “輕寒漠漠” 營造出一種輕柔卻又彌漫四周、揮之不去的寒冷氛圍。這股寒意不是凜冽刺骨的,而是帶著絲絲縷縷的清冷,悄然滲透進 “花泥” 之中。“透” 字極為精妙,它不僅生動地描繪出寒意向泥土深處侵襲的動態過程,讓人仿佛能看到泥土在這股寒氣下微微瑟縮,同時也暗示了花草在這樣的環境中面臨的挑戰,為后文花卉的出場做了巧妙鋪墊,奠定了全詩略帶清冷的基調。
“半是江梅與木樨” 承接首句,在輕寒籠罩的花泥之上,展現出兩種花卉 —— 江梅與木樨。江梅,它是梅花中較為原始的品種,以其淡雅的花色和清幽的香氣著稱,常常在寒冬或早春時節綻放,象征著堅韌與高潔;木樨即桂花,本應在秋季飄香,卻在此時與江梅一同出現在嶺南的倒春寒里,這一獨特景象暗示了嶺南氣候的復雜多變。兩種本應在不同季節開放的花卉在此相遇,它們在輕寒中各自展現著獨特的風姿,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別樣的畫面,豐富了詩歌的層次感與色彩感。
后兩句 “莫道海棠開較晚,嶺南猶有未殘枝”,視角一轉,引入海棠這一意象。詩人似乎在與讀者對話,勸誡人們不要抱怨海棠開花較晚。在嶺南這片土地上,即使經歷了倒春寒的侵襲,海棠依然頑強地保留著未殘的花枝。“猶有” 二字飽含驚喜與贊嘆之情,盡管寒意料峭,許多花卉可能已在風雨中凋零,但海棠憑借著自身的生命力,堅守枝頭,向人們展示著它不屈的姿態。這兩句詩不僅僅是對海棠的贊美,更蘊含著一種對生命堅韌精神的歌頌,傳達出無論環境多么艱難,都應保持樂觀、堅守希望的哲理。
從整體藝術特色來看,這首詩語言簡潔凝練,卻生動地勾勒出嶺南倒春寒的景象與花卉的神韻。詩人巧妙地選取江梅、木樨、海棠等不同花卉,通過它們在寒中的狀態,營造出一種既清冷又充滿生機的意境。同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將對自然生命的觀察與思考融入詩句之中,使詩歌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與深度,引發讀者對生命、對自然的無限遐想與思索 。
七絕·嶺南倒春寒之輸紅紫
青女銷香入舊泥,江南春盡鷓鴣啼。
海棠未肯輸紅紫,只恐東君冷故知。
首句 “青女銷香入舊泥”,“青女” 在古代神話中是掌管霜雪的女神,此處代指倒春寒帶來的嚴寒。“銷香” 一詞生動地展現出寒冷侵襲下,花朵香氣逐漸消散的過程,仿佛能看到嬌艷的花瓣在霜寒中失去生機,香消玉殞,最終融入 “舊泥” 之中。這一景象不僅渲染出一種凄美、凋零的氛圍,更暗示著春日美好事物在寒威下的消逝,奠定了全詩略帶憂傷的情感基調。
次句 “江南春盡鷓鴣啼”,將視野從微觀的花卉轉向宏觀的江南春色。“春盡” 二字點明時節,給人一種繁華落盡的感慨,曾經生機勃勃的江南大地,此時已接近暮春尾聲。而 “鷓鴣啼” 的意象在此處尤為精妙,鷓鴣的叫聲在古典詩詞中常被賦予凄苦、哀怨的意味,其啼鳴在春盡的背景下回蕩,更添了幾分落寞與惆悵,強化了詩歌的哀傷氛圍,同時也從側面烘托出環境的寂寥。
后兩句 “海棠未肯輸紅紫,只恐東君冷故知” 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海棠花在倒春寒中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姿態,它 “未肯輸紅紫”,不肯向嚴寒低頭,依然頑強地綻放著鮮艷的色彩。“未肯” 一詞賦予海棠以人格化的力量,凸顯其堅韌不屈的精神。詩人緊接著道出海棠此舉的緣由 ——“只恐東君冷故知”。“東君” 在古代神話中是司春之神,海棠擔心東君在這倒春寒中冷落了像自己這樣的老朋友。這里詩人運用了擬人手法,將海棠與東君的關系描繪得溫情脈脈,使海棠的堅守有了情感依托,既表現出海棠對春天的執著向往,又傳遞出一種對友情、對溫暖的珍視與堅守。從更深層次看,這兩句詩也可以理解為詩人借海棠自喻,在艱難處境中堅守自我,對理想與美好情感不離不棄。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層次分明,從寒威下花朵的凋零,到春盡時節的寂寥,再到海棠的堅守,情感逐步遞進。意象運用精妙,青女、鷓鴣、海棠、東君等意象相互交織,營造出豐富的意境。語言優美凝練,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寒春殘景中孤芳堅守的畫面,讓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感受到詩人對生命堅韌與美好情感的贊美,以及面對困境時的不屈精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