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開始,國內房價進入到長期調整的趨勢之中。先是二三線城市。而在進入到2023年之后,又有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的房價也加入到調整的隊伍中來。截至2025年3月底,國內平均房價跌幅達30%。而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銷售低迷,全國商品住宅待售面積高達7.5萬億平米,各地商品房去庫存壓力非常大。
實際上,從2024年開始,我國相關部門一直都在出臺救市利好政策。①從政府層面看,除了一線城市核心區域之外,絕大多數城市都已經放開了限購政策。同時,很多地方都上調了公積金貸款上限,以鼓勵剛需入市購房。
②從銀行方面看,銀行把房貸利率從之前的4%以上,降到了現在的3%以下。同時,首付比例也從這前30%,下降至15%。③從稅收方面看。去年底,稅務部門減免了契稅和增值稅。總之,所有能用的救市利好政策基本上都已經用了。
于是,有不少人感到困惑,為什么國家一定要出手拯救樓市?對此,有以下3個原因:第一,如果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將會直接影響建筑、建材、家具、裝潢等56個行業,間接影響金融、物流等行業。現在很多地方經濟對房地產業依賴度過高。一旦房地產業救不起來,就會拖累當地的GDP增速。所以,各地一定要救樓市。
第二,房地產業以及與其相關聯的幾十個相關行業,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有數據顯示:房企員工數量超1300萬,而家具、裝修等行業的從業人員也超過千萬。此外,全國建筑業從業人員達5800萬,其中4000萬人與商品房開發有關。如果房地產業救不起來,不僅是經濟增速放緩,而且就業市場壓力也會大幅上升。
第三,房地產業關系到土地出讓金的收入。如果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開發商就會選擇謹慎拿地,屆時土地出讓金收入會大幅減少。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土地出讓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50%,而與房地產相關稅收占財政收入的35%。
一旦房地產業救不起來,就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隨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就會影響到公務員績效工資的發放、基建項目的上馬、到期地方債的償還等。而這些都需要動用財政收入來應對的。
更為嚴峻的是,全國財政需要供養的人口約8000萬,假設人均年薪10萬元,那僅財政需要供養人口,每年支付工資的金額就高達8萬億。這其中有5萬億就與房地產直接和間接掛鉤。
而一旦樓市救不起來,這8000萬財政供養人群的工資發放會出現缺口,無法填補。顯然,各地方要救房地產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救財政收入。再進一步講,就是這8000萬吃財政飯的人,都等著政府在房地產領域的收入,來為其發放工資。
事實上,現在救樓市的終極目標并不是房價的漲與跌,而是要讓房價在短期內保持穩定。這樣就能夠為國內經濟轉型爭取更多的時間。可以預見,各地將逐步擺脫對房地產業過度依賴,并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重點發展中高端制造業、科技產業等。
同時,在救樓市的同時,各地也將會逐步開征房產稅,這樣就可以在土地出讓金減少的情況下,為地方政府開辟新的稅源。總之,現在之所以要堅決救市,主要原因有8000多萬吃財政飯的人,在張嘴等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