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黃帝陰符經(jīng)》
中國傳統(tǒng),重在“觀”。觀自然造化,觀內(nèi)在身心,參之,法之,象之,形之,以成中華燦爛的文明大觀。
佛學(xué)進來,就更重視內(nèi)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自在,觀身心自在,觀內(nèi)在本真佛,就這樣行深、行深,以深入、精微觀照,最終照見五蘊皆空,從有形之色,到無形之心,到天地自然之造化,打成一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觀《西山雨觀圖》,我心里照見的是色空不二,是氣韻生動、氤氳為一體。
沈周 西山雨觀圖卷 紙本墨筆 25.2x105.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色空不二,死生一如。這是對命運的觀照,也是對當(dāng)下心緒的開解。
沈周自題曰:“怪是浮云塞此圖,雨聲颯欲出模糊。老夫正急西山役,泥滑天陰啼鷓鴣。八日雨作,廿五日擇葬老妻,兒輩在西山筑灰隔。積陰妨事,郁郁無好眠食。客偶持元暉此卷投,余詩發(fā)所觸耳。明日雨止,喜復(fù)(開卷,心目頓豁,因憶元遺山詞語云:樹嫌村近重重掩,云要山深故故低。語中似有此畫,恨不能書以為對題也。卷后有此空,方漫附戲筆,忘乎情勢之外,雖形穢不自覺矣。弘治改元(一四八八)十一月九日,沈周。)“故宮現(xiàn)藏圖中“明日雨止,喜復(fù)“后撕裂,現(xiàn)據(jù)《石渠寶笈續(xù)編》補全。
這幅畫上的怪異景象就像是浮云遮擋了畫面,雨聲颯颯,使得畫面更加模糊不清。我正急于處理在西山的葬妻之事,因為兒孫輩們在那里筑造墳?zāi)埂5B綿的陰雨妨礙了事情的進展,讓我心情郁悶,吃不下飯也睡不好覺。
這時,有位客人偶然帶著元暉的畫來找我,我的詩興被這幅畫觸發(fā)了。第二天,雨停了,心開解了些,再次打開畫卷,心情和視野都豁然開朗。這讓我想起了元遺山的詩句:“樹嫌村近重重掩,云要山深故故低。”這兩句詩似乎描繪了這幅畫的意境,我遺憾自己不能把它們寫下來作為這幅畫的對題。
畫卷后面有空白處,我便隨意地附上了自己的戲筆,完全忘記了畫畫的情勢和規(guī)矩。雖然畫得可能有些丑陋,但我自己卻沒有察覺。
這是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九日,我沈周所寫。
畫面引首有文征明書“西山雨觀”四字,隸書書寫。
這是徐霖題寫的“元氣淋漓”四個字。觀畫有三觀,觀形、觀氣、觀神。形有形態(tài),氣有氣象,神有神韻。
你看這形態(tài),山、水、云、樹、屋舍,在淋漓的水墨表現(xiàn)下,氤氳為一體。觀此形態(tài),那種生動鮮活的氣象一下子就出來了。徐霖用元氣淋漓來表達了這幅畫的神韻和氣象。
沈周18歲娶富商陳原嗣的千金陳慧莊為妻。陳氏長沈周三歲,女大三,抱金磚,兩人相處和諧,夫唱婦隨相伴一生。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沈周六十歲,愛妻陳慧莊(63歲)因病去世。之后沈周寫了兩首《悼內(nèi)詩》
其一
結(jié)縭四十二星霜,貧賤來歸貧賤亡。
秪剩辛勤在麻枲,盡知慚愧累糟糠。
骎骎馬齒偕誰老,耿耿鰥睛覺夜長。
淺土不安緣借殯,青山愁絕幾時藏。
其二
生離死別兩無憑,淚怕傷心只自凝。
已信在家渾似客,更饒除發(fā)便為僧。
身邊老伴悲寒影,腳后衰年怯夜冰。
果是幽冥可超拔,賣文還點藥師燈。
其一
相伴已經(jīng)四十二年了,從貧賤時結(jié)合到貧賤中離去。只留下一生的辛勞在紡麻織布上,深知對你的虧欠,讓你跟著受苦受累。歲月匆匆,我這馬齒徒增的人還能與誰一同老去呢?孤獨的鰥夫之夜,只覺時間格外漫長。因為墓地淺小無法安葬,只能暫時寄殯,望著那青山,心中滿是愁苦,不知何時才能得以安息。
其二
生離死別都毫無預(yù)兆,淚水害怕勾起傷心事只能默默凝結(jié)。已經(jīng)覺得在家里就像做客一樣,如果剃發(fā)為僧,或許還能多一份超脫。身邊的老伴孤獨地悲嘆著寒冷的身影,年邁的我害怕夜晚的寒冷。如果真的有幽冥世界可以超脫,那我就靠賣文得來的錢,去點亮藥師燈,為她祈福。
傷妻之痛,痛徹心扉,長夜漫漫,形單影只。此時的詩書畫是療愈身心的良藥。
“淺土不安緣借殯,青山愁絕幾時藏”,沈周妻陳氏去世后,沒有立刻安葬,棺槨停放了一段時間。到了弘治元年(1488年),沈周和兒孫們在太湖西山島給陳氏找到了安葬之所。
下葬的那段時間,連綿陰雨,讓本來就很悲痛的人很煩悶。恰巧“客偶持元暉此卷投”,有朋友帶來米友仁(字元暉)的畫卷來相見,因此境、此畫,心有所感、興有所發(fā),而作此畫。
畫面上濡濕之處水墨相融地表現(xiàn)出煙雨西山的情景。煙雨朦朧,是傷痛生死離別之淚啊,化作西山的云霧,此畫既是對亡妻的思念,也是一種陪伴和守護,就這樣化作西山雨霧,永遠(yuǎn)地守護你吧。
這份情,毫無痕跡地融入了筆墨、融入了山水、云霧、林木里了。
而這西山云霧里的房舍,正是精神安居之所,思念之所,寄情之所。死亡,又是另一種新生。近乎兩年了,悲傷已經(jīng)平復(fù),該留的淚水流盡了。人還是要放下,那些堅硬的東西,一下子氤氳開了,化開了,猶如此圖的山水氤氳。
山間云霧出沒,林木層疊,村莊、湖泊、小橋被籠罩在煙靄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點成,渾然一體,不見線條及皴擦的痕跡。
最高的仿,是觸動,是感發(fā),是生命的共鳴。這幅畫真是在悲喜的環(huán)互觸動中興發(fā)而得,寫于此,不知為何,淚如泉涌。母親去世幾年了,每每想起,還是難化開之處。這便是人間的情吧。
沈周的畫,之所以好。不僅僅在技法,在其真情。沈周的畫,有很多真情、真意、真性在里面,真誠最感人。
遠(yuǎn)山以淡墨暈染、米點皴點染,飽含水分的墨筆橫點,點點相疊,積染成形。近景的樹木亦以墨氣淋漓的臥筆橫點,點點獨立,聚集成林。
元氣淋漓,觀死生一如,照見色空不二。
心愿了卻,心目豁然開朗!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