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我家血統的人,都是那么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多愁善感,處世厚道,渾渾噩噩的人居多。
——《蛤蟆的油》
以前,印象里的黑澤明總是戴著墨鏡,外加一副霸氣外露的表情,這也確實和他在片場時火爆耿直的性格相配。
但在他的自傳《蛤蟆的油》中,似乎更能窺見黑澤明墨鏡后的樣子:一種普遍的悲憫與柔情,一種質樸的可愛與憨直。
這樣的他,身上總有種渾然一體的生命力。
01 即使不被“老師”喜歡?
也要堅持做自己
“做自己”這三個字,有些老生常談,又有些模糊不清,它有時會滑向“對個性的刻意追求”,有時又成為“叛逆的借口”,但又在任何時候都散發著直白的吸引力。
在黑澤明的成長歷程中,“做自己”卻無非是一種率直——
別人故意把球砸在他身上,他一氣之下就把球丟到了室外的雨地里,干脆誰也不要玩;
他喜歡畫畫,就一門心思地,不停畫、不停畫;
黑澤明畫的分鏡手稿
遇到寬厚友愛的老師,他就滿心喜歡;
遇到刻薄尖刻且討厭自己的老師,一畢業就立刻罵回去;
因為和尚們的念經實在無趣,葬禮上也會笑出聲來;
不過那篇諷刺學校的畢業致辭稿,還是因為膽小憋了回去。
沒有一種固定的性格叫“做自己”,也沒有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是“做自己”,黑澤明的“做自己”就是尊重自己的喜怒哀樂,允許自己是膽小鬼,也允許自己和生命里的熱愛站在一起。
這樣的人往往能散發出圓融的生命力——
我是一個充滿瑕疵的人,但也是一個完整的人,我會毫無阻滯地一直向前。
02 用慢一點的鈍感
對抗復雜的時代
《蛤蟆的油》中有一個小故事,講述了黑澤明性格中的另外一面——達觀與鈍感。
對上初二的黑澤明來說,那天是個心情沉重的日子——暑假的最后一天,他正無聊地朝著一頭牛扔石子兒玩。
突然,地面就開始發狂,是地震了!
穿著木屐的他根本站不住,黑澤明便脫了鞋子,死死抱住電線桿。掛在電線桿上時,他還在想——“日式建筑是好啊,房頂輕了,房子就不容易塌了?!?/p>
等他回過神來,慌忙跑回家中時,看到的是被瓦礫埋住的庭院。
他以為家人都死了,但“心里竟然不是為此悲哀,而是有種莫名其妙的達觀”,他隨后想到的是:
“自今而后我將是孤身一人了,怎么辦?”
沒曾想,家人一個不少地從家里走了出來,他們都穿戴整齊,毫無驚慌之色。相形之下,只有黑澤明狼狽地光著腳站在馬路中間。
這就是黑澤明對關東大地震的記憶。哪怕是回憶起這場天災,他的記錄卻透露著一種略顯遲鈍的喜感。比起天大的事,可能還是沒穿鞋子的狼狽窘迫來得更真切。
或許,正是靠著這種鈍感,黑澤明穿過了復雜又多變的二十世紀。
03 在任何大背景下
都可以選擇所愛的事
如果你問黑澤明,選擇喜歡的職業or待遇更好的職業,他肯定會告訴你,選你喜歡的。
在這個下沉和緊縮的時代里,“夢想/喜歡的事”這種詞聽起來愈發不切實際。但黑澤明用自己畢生的經歷證明,這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黑澤明26歲時,家道中落,時局動蕩,而彼時的他拿著高中文憑,且沒有任何工作經歷。急于獨立的黑澤明想著,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是什么都好。但父親勸住了他,讓他穩住心神。
不久之后,他就迎來了和P·C·L電影制片廠命運般的相遇。
他喜歡拍電影,喜歡寫劇本,就像他在《蛤蟆的油》中所回憶的,拍電影是個苦差事,但他只覺得在P·C·L的日子,“每天都心情舒暢,而且充實”。
他就這樣一直拍著,直到生命盡頭。
當然,黑澤明是一個運氣足夠好的人,誰也不能以此來論證,“選擇喜歡的事”就可以收獲充沛且豐滿的一生。畢竟,人生的變量太多了。
只是,在那樣飄搖的境遇里,有一人勇敢地選擇了所愛之事,并收獲了于人于己都頗有裨益的一生,這件事本身就像安靜地存于天際的一顆星星,不知道哪一刻,就會在做選擇的人心中觸動一下天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