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擋風工程(或防風工程)是一個涉及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綜合應用的重要考點,通常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農業生產、自然災害防治等內容相關。
一、擋風工程的定義
擋風工程是指通過人工措施(如植樹造林、設置擋風墻、構筑防風障等)降低風速、減少風害影響的地理工程。其核心目標是改善局部氣候條件、保護農田、防止土地沙化、減少風蝕等。
二、常見擋風工程類型
1. 防風林(防護林)
(1)原理:利用樹木的枝葉阻擋氣流,降低風速,分散風力。
(2)典型例子:我國“三北防護林”(東北、華北、西北)、“沿海防護林”。
(3)布局原則
①主林帶:垂直于當地盛行風向(如我國西北地區的主害風為西北風,林帶呈東北-西南走向)。
②副林帶:與主林帶垂直,形成網狀結構。
③多樹種搭配:喬木、灌木、草本結合,增強防風效果。
2. 防風墻/防風障
常見于城市、交通線(如高速公路、鐵路)或沙區邊緣,用水泥墻、柵欄等人工屏障阻擋強風。
3. 草方格沙障
在沙漠邊緣用麥草、稻草等材料扎成方格,固定流沙,削弱風力(如寧夏沙坡頭、庫布齊沙漠治理)。
4. 農田防風措施
如設置防風籬笆、保留作物殘茬、實行帶狀種植等。
三、擋風工程的地理意義
1. 生態效益
(1)減少風蝕,防治土地荒漠化/沙化。
(2)固定沙丘,保護綠洲和農田。
(3)調節局部氣候(增加濕度、減少蒸發)。
2. 經濟效益
(1)保護農作物免受風災(如倒伏、落花落果)。
(2)保障交通線路安全(減少風沙掩埋鐵路、公路)。
3. 社會效益
(1)改善人居環境,減少沙塵暴危害。
(2)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四、高考高頻考點
1. 防風林布局與風向關系
結合區域盛行風向(如我國西北地區冬季西北風、沿海地區夏季東南風)分析林帶走向。
2. 防風林對氣候的調節作用
(1)降低風速 → 減少蒸發 → 改善土壤墑情。
(2)增加空氣濕度,減小溫差。
3. 區域案例分析與評價
(1)三北防護林:防風固沙、保護農田,但需注意單一樹種易引發病蟲害。
(2)草方格沙障:成本低、環保,但需定期維護。
(3)沿海防護林:防臺風、海嘯,保護海岸帶生態系統。
4. 與其他地理要素的關聯
結合地形(如風口、河谷地形加劇風力)、氣候(干旱區風蝕強烈)、人類活動(過度開墾導致沙化)綜合分析。
五、典型例題分析
1.例題:分析我國西北地區建設防風林帶的自然原因及生態意義。
2.參考答案
(1)自然原因
① 深居內陸,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地表松散物質多;
② 靠近冬季風源地,風力強勁,風蝕作用顯著;
③ 土地沙化、荒漠化嚴重。
(2)生態意義
① 降低風速,減少風沙對農田和居民區的侵襲;
② 固定沙土,遏制荒漠化擴展;
③ 增加植被覆蓋率,改善局部小氣候。
六、易錯點提醒
1. 防風林≠單一喬木:需注重喬灌草結合,形成多層次防護。
2. 風向判斷:需根據具體區域(如季風區、盛行西風帶)確定主害風方向。
3. 工程局限性:防風林可能消耗地下水(如干旱區需選擇耐旱樹種)。
掌握以上內容后,建議結合區域地圖和實際案例(如毛烏素沙地治理、美國“黑風暴”治理)進行拓展分析,以應對高考中的綜合應用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