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國家最近有一個大動作——從2026年起,禁止發行“約束手形”和“小切手”。
“約束手形”是什么?“約束手形”就是我們中國的“承兌匯票”,而“小切手”則類似于中國的“支票”。
“約束手形”最早出現于明治5年(公元1882年),但是流行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經濟高速發展期。
“約束手形”是支付錢款的書面承諾,是一種在滿足特定條件下具有法律效力的擔保。使用這種匯票時,出票人和付款人稱為“出票人”,根據這種匯票收款的人稱為“收款人”。匯票還可能需要“擔保人”,如果出票人未能履行付款義務,擔保人將為付款提供擔保。
“約束手形”的出票人必須在到支付期日之前在指定的金融機構準備好結算資金。到了到期日,收款人將“約束手形”這張匯票帶到與出票人有業務往來的金融機構辦理兌現手續。
1990年泡沫經濟崩潰時,“約束手形”的利用金額達到107萬億日元(約5.44萬億元人民幣),但是到2022年,利用金額已經減少到23萬億日元。利用“約束手形”支付的主要行業,第一是制造業,第二是零售批發業,第三是建筑行業。這三大行業占了利用量的90%以上。
之所以將這一種事后支付的匯票,稱作為“約束手形”,其實是一種信用產品。它的最大好處是,在企業之間的交易中,用來解決貨款支付和資金流動的問題。尤其是上下游企業,資金周轉往往很緊張。于是,“約束手形”就成了一個“緩沖”,主要是讓上流企業暫時緩解現金流的壓力,同時下流企業能夠確保生意。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表面上看,“約束手形”和小切手是確保交易發展經濟的一個不錯的資金解決辦法,但實際操作中,問題很快就暴露出來了。拿“約束手形”來說,供貨企業拿到手形后,兌換期一般是三個月。這意味著,供貨企業必須自己承擔這三個月的資金壓力。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供貨方,辛辛苦苦生產了一批貨,交給下游企業,可人家給你一張三個月后才能兌現的票據,你手頭馬上就缺錢了。銀行貸款?利息不低啊。更別提還有個風險:如果上游企業在這三個月里破產了,那手形就成了廢紙,供貨企業不僅拿不到錢,可能連本都虧了。
小切手(支票)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理論上小切手可以更快兌現,但實際上,很多企業拖延支付,甚至有些不法之舉,讓供貨商的資金鏈雪上加霜。久而久之,這種支付方式不再是簡單的金融工具,而是變成了一種隱形的“壓迫”。尤其是大企業對小企業的壓迫更為明顯。上游大企業往往利用“約束手形”和小切手的延期支付,變相占用了小企業的資金,同時還壓低成本,把資金壓力轉嫁給下游的小供應商。而小企業呢?它們往往沒有足夠的議價能力,只能被動接受。它們不僅要面對市場競爭,還要承受這種不公平的支付壓力。結果就是資金鏈緊繃,甚至一不小心就破產。
更嚴重的是,這種問題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如果一家供貨企業因為收不到貨款破產了,它的下下游供應商可能也會因此受到波及,進而引發更大的經濟震蕩。歷史上,日本曾經因為類似的問題出現過“中小企業破產潮”,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沖擊。這一次,日本政府顯然不想重蹈覆轍。
所以,從2026年起,日本政府決定徹底禁止發行“約束手形”和小切手。這聽起來是個大膽的決定,但其實也是水到渠成。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些工具不再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反而成了問題的根源。它們不僅加劇了企業之間的不平等,還埋下了經濟風險的隱患。禁止它們,無疑是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畸形的支付方式,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同時也為整個經濟注入更多的公平和穩定性。
日本政府的意圖很清楚:通過法律手段,強行切斷這種不健康的支付鏈條,逼迫企業回歸到更直接、更透明的交易方式。
廢除“約束手形”和“小切手”,不僅是對過去的一種清算,更是對未來的一個承諾,要讓經濟更公平,讓企業更平等,讓社會更穩定。
其實,這背后還反映了日本經濟的一個更大趨勢——數字化和現代化。近年來,日本一直在推動無現金支付和電子化交易。約束手形和小切手這種傳統工具,本身就顯得有些“落伍”。它們不僅效率低,還容易被濫用,容易丟失或被盜。在數字經濟時代,政府顯然更希望看到企業通過電子轉賬、供應鏈金融等現代手段來解決資金問題,而不是依賴這些老掉牙的匯票,用欺壓下游企業的手段來維持自身的經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