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1年美國對日本實施全面禁運之后,豐田禎次郎外相照會美國駐日大使格魯,日本無意入侵法屬印支以外的地區。
另外,他還向羅斯福總統遞交了同樣內容的請求,尋求恢復日美兩國之間的通商關系。后來,豐田外相又向蘇聯承諾將履行《日蘇中立條約》,并決定與英國就保證泰國中立進行談判。包括這些活動在內,豐田外相時期的對美提案等對美國的應對措施,武藤章軍務局局長都親自前往外務省參與了策劃。武藤章全力以赴進行日美談判。但是,對于田中新一作戰部部長來說,豐田外相的這些活動無法容忍。因此,他對贊同豐田外相活動的武藤也表示了不滿。
1、美國強硬的態度
另一方面,近衛文麿首相為了避免與美國發生戰爭,希望與羅斯福總統舉行首腦會談。1941年8月8日,他向美方提議在檀香山舉行日美首腦會談。其目的是,排除反對對美讓步的陸海軍幕僚的介入,通過兩國首腦直接會談,避免日美戰爭。
為了避免日美發生戰爭,近衛下定決心對美讓步,包括日本從中國撤軍、實質上廢除三國同盟等措施,以便達到日美妥協的目的,同時,近衛考慮采用不經陸海軍而直接由天皇批準和決定這一非常手段。
他向周圍的人表示,決心絕對避免日美戰爭,調整日美關系后,今后至少十年“臥薪嘗膽”,維持日美和平。
對于近衛舉行日美首腦會談的想法,武藤章軍務局局長經過與東條英機陸相協商,最終以履行現行政策為條件,予以同意。他在內心對通過首腦會談避免戰爭抱有期望。而田中為首的參謀本部則擔心近衛會削弱三國同盟而與羅斯福妥協,因而強硬地表示反對。
但是,武藤章說服了田中新一。他說,如果陸軍拒絕首腦會談,近衛有可能放棄內閣,如果那樣,就會引起政變,陸軍必須對此承擔責任。以田中新一為首的參謀本部害怕內閣更換后會轉變政策,只好對此表示同意,條件是不向美國承諾削弱三國同盟。
日本向美國方面提議舉行首腦會談時,羅斯福總統正在大西洋上與丘吉爾首相會談。1941年8月14日,發表了英美聯合宣言《大西洋憲章》。
宣言包含了以下內容:曾經被武力剝奪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應該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最終消滅納粹暴政;等等。宣言雖然沒有指名日本,但表明了對侵略主義的批評和反納粹主義的理念。9月,蘇聯也加入了這一聯合宣言。
羅斯福總統從大西洋會談回國后,于8月17日與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進行了會談,并交給其兩份文件。
其一,是一份措辭嚴厲的警告。內容是:如果日本政府通過武力及其威脅,對鄰國采取軍事侵略的行動,美國政府將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可以說,這體現了對于日本實行進一步軍事侵略美國的強硬姿態。
其二,是對日本提出的舉行首腦會談建議的答復。聲稱不符合美國一貫主張之基本原則的,美國不予考慮,要求日本表明更加明確的態度。
作為對此的答復,8月28日,日本向美國傳遞了近衛首相給羅斯福總統的口信和日本政府聲明。口信的內容是,希望不拘泥于此前的舊事,從大處高處討論涉及整個太平洋的日美之間的重要問題,避免發生最糟糕的事態。它表明了近衛對首腦會談的非凡熱情,強烈要求實現會談。
并且,他暗示,在首腦之間達成大致的協議,然后,個別的細節問題在會談之后根據需要由事務部門進行談判。另外,政府聲明沒有提及日美之間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而是闡述了一般的、原則性的態度。
武藤章軍務局局長和他的親信軍務課高級課員石井秋穗從一開始就深度參與了這份政府聲明的起草工作。
他們在聲明中加入了陸軍方面的意見,同時又仔細注意不妨礙首腦會談。
在此期間,美國駐日大使格魯了解到了近衛首相的積極態度,向本國政府呈報意見稱:日本的政治家只有近衛能夠控制日本軍部的過激派,美國不應該錯過這個機會。
2、苛刻的首腦會談條件
此后,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向國內傳達了羅斯福總統對首腦會談也有興趣的消息。為了準備實現首腦會談,日本政府和陸海軍開始推動隨員人選等工作。
9月3日,美國政府做出了對近衛建議的答復。美國答復稱,美國贊成首腦會談的宗旨,但在舉行會談之前,日美之間需要事先就以往一直未解決的問題達成一定的協議。而且,作為需要達成協議的事項之一,就是4月16日日本提出《日美諒解方案》時赫爾國務卿所表示的美國基本態度,即所謂的“赫爾四原則”。
野村大使在給日本政府發來《日美諒解方案》時,不知道為什么沒有提及“赫爾四原則”。武藤章得知作為美國基本態度的“赫爾四原則”后,指示部下對此進行研究。他已經注意到它在今后日美談判中的重要性。
進而,赫爾國務卿又向野村傳達了實現首腦會談的前提:需要對以往日美談判中遺留的“特定的根本問題”達成協議。
所謂“特定的根本問題”,暗示的是日本從中國撤軍問題、三國同盟問題、通商非歧視原則問題,等等。近衛的口信和政府聲明完全沒有涉及日本從中國撤軍的問題和三國同盟問題;而關于通商非歧視原則,則認為不僅適用于太平洋地區,而且應該適用于全世界,同時應該承認相鄰地區之間特殊的緊密關系,但基本上對這一原則表明了承認的態度。
總之,日美要實現首腦會談,前提是解決這些難以妥協的問題,事實上舉行會談已經變得遙遙無期。在這個階段,可以說,近衛的企圖基本上已經化為泡影。
當時,武藤章感慨地說,如果美國政府無條件同意會談,那么事情完全有可能朝著近衛希望的方向發展。他在內心一直期待通過首腦會談實現日美妥協。
日本政府接到美國政府的答復后,開始起草對美提案,起草了包含陸海軍意見在內的綜合處理方案。
3、日本與美國開戰的決策
在此期間,由于遭到美國全面禁運,陸海軍開始制定新的國策。
在美國對日全面禁運的次日即8月2日,軍務課高級課員石井秋穗按照6月6日通過的《對南方施策要綱》擬定了“應該下決心在南方開戰,推進作戰準備”的方針。
《對南方施策要綱》中明文規定,遭到英、美、荷等國家對日禁運時,日本為了自存自衛,將對南方行使武力。石井向武藤章和參謀本部戰爭指導班(直屬參謀次長)等提交了這個方案。武藤章認為,海軍是對美戰爭的主力,因此南方戰爭必須由海軍主導,表示了慎重態度。戰爭指導班也做出了同樣的反應,認為對美英的戰爭由海軍方面決定。他們也希望盡可能避免對美戰爭。
田中新一在放棄向北方進攻蘇聯之前的8月6日也曾經表示,對美英戰爭將是長期戰爭,不能輕率行事。
如果日本斷然進行這場戰爭,就有必要確立長期不敗的態勢。田中新一也對南北兩面同時戰爭比較慎重。但是,8月9日推遲對蘇聯發動進攻以后,他便開始傾向于盡早對美英開戰。
另一方面,由于美國實施全面石油禁運而陷入困境的日本海軍擬定了《帝國國策遂行方針》,于8月16日提交給了陸軍方面。它的內容是,以1941年10月中旬為限,同時進行對美戰備和外交。到10月中旬,外交上仍然不能達成妥協時,則采取武力措施。
對此,田中新一強硬主張,應該在決心立即對美開戰的前提下,開始作戰準備,并命令戰爭指導班(班長:有末次)擬定修訂方案。這是因為,按照田中新一的觀點,與海軍不同,如果不在國家層面上決心開戰,陸軍難以進行戰爭準備。
海軍由于其性質,即使國家沒有決心開戰,也比較容易進行正式的作戰準備。但是,陸軍準備戰爭主要包括大規模召集人員、向預定戰場集中軍需物資、大量征用運輸船舶等。它的性質是,只有國家意志決心發動戰爭,才能正式推動戰爭準備工作。
但是,田中新一主張下決心立即開戰并不只是因為這個理由,而是出于重視對美戰爭的決心本身。他的立場是:要把決心以戰爭變成既成事實,作為不可動搖的大前提,因而決心以戰爭為主、外交為輔。另外,田中認為,基本上不可能按照他能夠接受的內容在外交上達成妥協。
因此,田中的意見是:應該實質上終止對美談判,用外交掩飾開戰企圖,同時集中力量準備戰爭。
戰爭指導班按照田中的意見起草了修訂方案,內容是:到9月中旬仍然不能打開外交局面時,下決心開戰。但是,田中新一認為,應該立即確立開戰決心,因此他也不同意修訂方案。8月19日,戰爭指導班制定了《帝國國策遂行要領》方案,寫明了立即決心開戰。
該方案經作戰部部長田中新一、參謀總長杉山元等人同意,作為參謀本部的方案提交給了陸軍省。但是,武藤章軍務局局長堅持盡量保留外交余地,反對立即決心開戰。他希望完全通過日美談判打開局面。
8月25日,田中新一與武藤章進行了會談,制定了陸軍方案。它的要點是,日本決心對美、英、荷發動戰爭,并以10月下旬為目標做好戰爭準備;在此期間,與美英進行外交談判,盡一切手段努力堅持日方的要求;到9月下旬仍不能滿足日方的要求時,立即下決心對美、英、荷開戰。這個方案吸收了田中新一和武藤章兩個人的主張。
陸軍方案把備戰目標定在10月下旬,是因為根據石油儲備減少、日美海軍主力艦總噸位比例的變化、在北方形勢安全的冬季進行作戰行動的需要、進攻馬來半島的季節條件等因素,考慮在11月初開始戰爭。此外,田中新一似乎也考慮到了來年春季以后在北方發動戰爭的可能性,因而考慮在冬季發動南方的戰爭。
在此期間,針對1941年8月17日美國政府對日本發出的警告,田中新一認為,這是美英經過協商后采取的一項對日強硬舉措,不應該視為單純的威脅。因此,根據日美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和石油儲備等情況,必須在年內,盡可能在秋天之前,實施對美開戰。
當時推測,由于美國大規模海軍擴張政策,日美主力艦總噸位的比例1941年將為0.75:1,1942年將為0.65:1,1943年將為0.5:1,1944年將為0.3:1。也就是說,來年以后日本的主力艦總噸位將低于美國的70%,第三年以后則降到一半,將無法與美國進行戰爭。到了那個階段,如果日美發生糾紛,日本在軍事上將無力對抗,只能屈服于美國。因此,即使通過日美談判在外交上達成妥協,如果是幾年,對日本并沒有意義,而必須持續十幾年。
8月27日,日本召開了陸海軍部局長會議,對陸軍方案進行了討論。會上,海軍軍務局局長岡敬純主張,即使與美國的談判破裂,也不應該立即決心開戰,而應該根據歐洲形勢,再決定是否開戰。
田中新一反駁說,到9月下旬仍然不能滿足日方要求時,就應該停止外交手段,決心對美開戰。此時,田中自己也考慮盡可能避免與美國發生戰爭一這一點,無論是參謀本部還是陸海軍,想法都是同樣的一但是,他判斷,日美兩國到一定時間仍然不能在外交上達成妥協時,陸軍必須決心對美開戰。
關于這一點,他感慨地說,并不知道海軍方面真意何在。即使最強硬的田中新一也考慮盡可能避免對美開戰;但是,在他看來,事情已經發展到美國對日本實施全面禁運的階段,而且,如果一定時期內調整與美國的關系以失敗告終,日本將只能對美開戰。可以說,武藤章也把一切賭在了這段時間的外交談判上。
但是,海軍依然態度搖擺不定。
次日,戰爭指導班修訂了方案,把“決心對美、英、荷開戰”改成了“在對美、英、荷開戰的決心下”。海軍方面以把決心開戰的時間從9月下旬改為10月中旬為條件,同意了修訂方案。但是,田中新一希望決心開戰的時間最晚也要在10月上旬,并且希望在決心開戰的時期不會因為政變等原因而改變國策。
4、開戰的時間節點
1941年8月30日,日本召開了陸海軍部局長會議。
經過討論,基本通過了陸海軍擬定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9月2日,陸海軍正式通過。
其主要內容如下。
(1)在不惜對美、英、荷開戰的決心下,以10月下旬為目標做好戰爭準備;
(2)與此同時,對美英盡一切外交手段,努力貫徹日方要求;
(3)到10月上旬左右仍然不能滿足日方要求時,立即決心對美、英、荷開戰。
從陸軍方案來看,“決心對美、英、荷開戰”修改成了“在不惜對美、英、荷開戰的決心下”,決心開戰的時間由9月下旬變成了10月上旬。
9月3日,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召開,批準了向御前會議提交的國策草案。這里,陸海軍方案中的“不能滿足日方要求時”,按照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的建議,修改成“日方要求沒有希望獲得滿足時”。是否沒有希望,乃是一個判斷的問題,決心開戰也隨著這個判斷而變得在時間上留有余地。這個陸海軍方案經過部分修改后,于9月5日直接在內閣會議上通過。
9月6日,御前會議召開,批準了內閣會議通過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這樣,在國家最高決策機構層面上正式決定:到10月上旬日方要求仍然沒有希望獲得滿足時,將立即下決心對美、英、荷開戰。
在此次御前會議上,昭和天皇借明治天皇的作品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這件事廣為人知。關于這個發言,武藤軍務局局長加入自己的意圖,向軍務局內部的部下傳達說:“這無論如何是命令在外交上達成協議”。此時,作戰課課長服部卓四郎仍然向軍務課高級課員石井秋穗表態說,自己下定了戰爭的決心,絕對不會改變,陸相應該反復進宮,向天皇說明必須開戰的理由。服部不服從天皇的意志,反而企圖完全讓天皇聽從自己的意見,這種“信仰犯”式的異常行為給石井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在此期間,令人驚訝的是,無論是在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還是在內閣會議、御前會議上,近衛文麿首相都沒有對決心向美、英、荷開戰表示過反對。而他曾經表明決心,絕對避免日美戰爭,對美大幅讓步,十年臥薪嘗膽。也許他擔心遭到陸軍的抵抗而被迫內閣總辭職,或者也許他有信心能夠通過外交談判避免戰爭。
總之,作為處于首相地位的政治家,不得不說他的行為難以理解。
在此以后,全部焦點便集中在了10月上旬之前的日美談判上。不言而喻,武藤章也同意批準《帝國國策遂行要領》,在10月上旬的期限之前,決定全力以赴進行日美談判。武藤自己與田中一樣,出于石油消耗、與美國戰斗力對比的變化等軍事上的考慮,同意應該給日美談判設定期限。
首先,日美談判中,日方的要求是一個問題。
1941年8月17日,日本政府接到羅斯福總統和赫爾國務卿對日美首腦會談的答復后,以外務省和陸海軍為中心,一直在推進擬定日美談判的綜合處理方案。另外,在9月6日御前會議通過的《帝國國策遂行要領》中,“附件”部分說明了對美談判的要求事項和承諾的限度。這些主要是根據陸軍的意見。此外,通過此前一天的內閣改組(成立第三次近衛內閣),更換了松岡外相,由豐田禎次郎就任外相。
9月25日,根據這些文件,日方匯總了談判提案,并通知美國政府。它的內容考慮到赫爾國務卿提出的“特定的根本問題”,包括如下論點。
關于三國同盟問題,將自主進行關于同盟的解釋和行動。關于從中國撤軍的問題,在一定地區讓日軍和艦船駐扎必要的時間。關于通商非歧視待遇原則,該原則應該全世界適用。另外,不應該否定鄰國之間自然的特殊緊密關系。日本將在中國進行以利用開發重要國防資源為主的日中經濟合作,但這并不限制在公正基礎上進行的第三國經濟活動。
在匯總這份日方提案之前,發生了各種摩擦。
首先,關于三國同盟,田中新一主張寫明三國同盟的義務,而武藤章則同意以外務省方案為基礎的最終方案。二人為此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田中新一重視與德國的同盟,反對犧牲與德國同盟而與美國妥協。但是,如果像田中新一主張的那樣,寫明堅持三國同盟的方針,那么,日美談判顯然就會觸礁。對于武藤章來說,他對日美談判仍然抱有最后的希望,因此,無法接受田中新一的意見,不同意對方案進行修改。兩者的意見分歧,背后實際上是兩者對納粹德國的評價和對美戰略構想的不同。
此外,美國擔心,美國對德國宣戰時,日本會不會因三國同盟而自動對美開戰。關于三國同盟問題的主要論點就在于此。
但是,日本已經通過秘密換文與德國駐日大使之間達成諒解,內容是,是否對美開戰由日本自主判斷決定。日本海軍從一開始對于三國同盟的解釋也是這樣的立場。而陸軍,包括參謀本部也表示,日本應該自主決定參戰的時間和方法。自主決定參戰時間,并不意味著美國擔心的自動參戰。
在從中國撤軍問題上,外務省起初提出了盡快從中國撤軍的全面撤軍方案。陸軍軍務局局長武藤章和海軍軍務局局長岡敬純也參與了方案的修改,最終修改為“按照日中間的協定,盡快從中國撤軍”。他們企圖通過加上“按照日中間的協定”這樣的語句,保留駐兵的余地。關于這一點,武藤章曾經說:“這是因為如果寫駐兵,顯然對方美國會拒絕”。
武藤章自己也想要保持一定的駐兵。
但是,軍務局內部也認為,這個方案對駐軍的態度比較曖昧,修改為要求在內蒙古和華北駐兵。在內蒙古和華北駐兵的名義是“防共駐兵”,但主要是為了確保和開發軍需資源。海軍主張,在此基礎上再追加在海南島等華南沿海地區駐扎艦艇部隊。但最終方案一有參謀本部主張的成分一只寫“一定地區”,避免明確特定地區。日本的駐兵要求與美方的主張存在巨大分歧,成為此后日美分歧的焦點。
關于通商非歧視待遇問題,日本原則上予以承認,同時以容許鄰國之間的自然緊密關系為由,要求允許旨在利用和開發重要國防資源的日中經濟合作。這樣,強調了由于地理位置的鄰近而形成的日中關系的特殊性,同時聲明不限制第三國的經濟活動,表示并不否認機會均等原則。
關于1941年9月25日的日方提案,外務省在與武藤章和岡敬純兩位陸、海軍軍務局局長協商后,向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發電,補充了對美答復的方案以田中新一為首的參謀本部認為,補充方案中有些部分可以解釋為,日本關于三國同盟仍有進一步讓步的余地,另外,日中和平條件中有忽視與汪精衛政權既定協定的部分,因此,他感到非常憤慨。田中新一沖進武藤章的辦公室,對參與擬定對美答復方案的武藤章提出了嚴重抗議。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田中新一離開后,武藤章感慨地說,與田中的協調已經讓自己精疲力竭了。可以說,這個時期兩人的分歧非常嚴重。
此外,在9月25日的大本營政府聯絡會議上,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提議,下決心開戰最遲也要在10月15日之前。這個意見在會上得到了同意。在《帝國國策遂行要領》中,規定10月上旬左右為決定開戰的時間,因此,期限清楚地定在了10月15日之前。這是田中新一指示起草的意見。他判斷,海軍方面把11月16日設想為開戰第一天,由此倒算,10月15日之前需要有政策的轉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