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
心臟、大腦、腎臟
這些重要器官能好好工作
全靠血管這位“快遞小哥”24小時送貨
但要是血管“堵車”了
后果可能很嚴重!
本期嘉賓
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關平
點擊收聽完整內容
泛血管病是什么病?
泛血管其實指人體的血管系統,是動脈、靜脈、淋巴管等所構成的一個復雜網絡,是機體重要器官的“灌溉渠”和人體健康的“生命線”。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變(其中95%為動脈粥樣硬化)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腦、腎、四肢及大動脈等重要器官的一組系統性血管疾病。
通俗地說“泛血管病”就像一張大網,把全身血管相關的問題都“網”進來了。比如心臟血管堵了叫冠心病,腦血管堵了是腦梗,腿上的血管堵了可能走兩步就腿疼,甚至腎血管堵了還會高血壓!這些病看起來各管各,但根子上都是血管出了問題——要么硬化,要么長斑塊,要么發炎,所以泛血管病就是血管系統的“連鎖危機”!
定期體檢——血管健康的“天氣預報”
泛血管疾病的防控關鍵是要將發病后的治療轉變為在發病前通過篩查危險因素和血管早期病變來早期干預,延緩病情進展而避免泛血管嚴重事件的發生,所以預防首先是對血管風險的篩查和評估。
建議成年人初次健康體檢首先應該進行基本項目檢查,可以反映受檢者基本健康情況,基本項目分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輔助檢查3個大類,包括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生化、免疫學檢查、心電圖、X線、超聲或其他影像學檢查等。在此基礎上再開展針對性的泛血管風險篩查項目。
高血壓高風險人群重點篩查這幾項
血同型半胱氨酸、電解質(也就是血Na、K、Cl)、肌酐、醛固酮、腎素、皮質醇、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超敏C反應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腎動脈超聲、眼底檢查、24小時動態血壓、踝臂指數、脈搏波傳導速度、下肢動脈超聲、冠脈鈣化積分、呼吸睡眠監測、頭顱核磁共振腦血管成像(MRA) 、經顱多普勒超聲、血管內皮功能檢查、腎上腺CT等。
糖尿病高風險人群重點篩查這幾項
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和C肽、餐后2小時血糖、胰島素和C肽、糖化血紅蛋白、糖化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糖尿病相關自身抗體、眼底檢查、頸動脈超聲、下肢動脈超聲。
冠心病高風險人群重點篩查這幾項
除了常規血脂四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還應該查載脂蛋白、脂蛋白a、高敏肌鈣蛋白、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NTproBNP或/血漿腦利鈉肽(BNP)、心電圖、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踝臂指數、24小時動態心電圖、運動平板試驗、冠脈CTA、負荷心肌灌注顯像、心肺運動試驗、無創冠脈血流儲備分數等。
腦卒中高風險人群重點篩查這幾項
血脂全套(包括脂蛋白a)、凝血功能、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高的人,中風風險也會升高)、頸動脈超聲、超聲心動圖、動脈硬化檢測、頭部核磁共振MRI和腦血管成像。24小時動態心電圖、24小時動態血壓等(血壓高相當于血管天天“被高壓水槍沖”,腦血管就容易出問題),還有頭部CTA和頸部CTA。
給血管做“體檢”,多久查一次合適?
30歲以前,每1—2年可以檢查一些基礎項目(比如血壓、血脂、血糖、尿酸等);
30歲以后,每年檢查一次,建議加上頸動脈超聲;有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的人群需要重點盯防,可以半年檢查一次,并相應增加檢查項目!
如何守護我們的血管,讓它“逆齡生長”
少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品。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
如果血脂血壓控不住,該吃藥就吃藥!有些人一聽“他汀”就害怕,其實正規用藥的副作用比斑塊破裂的風險小多了!
無論是對危險因素的控制,還是對亞臨床或無癥狀性動脈粥樣硬化的篩查,都可以對泛血管疾病的防控發揮重要作用。
篩查強調要“早”,從危險因素累積暴露的角度,高血壓、高脂血癥和糖尿病越早發生,危險因素累積暴露越高,血管事件的風險就越高。危險因素的早控制與晚控制相比,雖然都達到同一數值水平,但是危險因素早控制可以使累積暴露處于更低的水平,因此事件發生率會更低。
記者: 汪婷婷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岳順順
初審:陳依婷
復審:何婷婷
終審:劉墾博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