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 清華大學“青春界碑 國土邊防”實踐支隊在新疆可克達拉。
下圖 清華大學馬院副院長李蕉與學生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上合影。學校供圖
“形勢與我有哪些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
日前,清華大學“形勢與政策”課春季學期第一課上,該校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走上講臺,從問題入手,以形勢切入,抽絲剝繭引導青年學生認識到自身肩負的時代使命。
在云端,還有全國270所高校的130余萬名學生與清華學子同上這堂思政課。
“辦好思政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反復強調的一件大事要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也是高等教育繞不過去的‘根本問題’,清華大學必須出實招、走在前。”邱勇說。
近年來,清華大學堅持全校“一盤棋”,建設“大課堂”、匯聚“大師資”、搭建“大平臺”,全面推動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交出了一份“清華答卷”。
建設“大課堂”:
全力打磨思政“金課”
課程是育人的核心載體。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清華大學將“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中的標桿課程,率先且大刀闊斧推進課程改革創新。
邱勇任組長的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鉚足勁頭,通盤規劃本科生“大思政課”體系,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群。
“新版”的“形勢與政策”課圍繞“中國式現代化”主線,重塑課堂教學新范式,創新采用“大班講授+小班研討”的授課方案,匯聚校內眾多院士、教授和青年教師一起打磨思政“金課”。
“在大一新生還沒有對人生目標作出明確規劃之前,我們先講出國家目標、形勢與政策,引導同學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些將在他們進入專業學習時發揮核心的導引作用。”課程負責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蕉說。
除了思政課,如何在各類課程中融入價值元素?2018年,清華大學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將價值塑造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要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其成為落實“三位一體”教育理念的主要抓手。
在學校層面,清華注重凝聚共識,強調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而是在課程中有機地融入價值塑造元素,做到潤物無聲。在院系層面,實施“一院(系)一策”培育方案,由院系教學委員會為主體,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課程培養體系,通過教研室集體備課等方式“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在教師層面,重分類指導,根據學科特點分類施策,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的課程思政實施模式,結合教師需求開展課程思政“個性化指導”。
幾年來,清華大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匯編了不同院系15類課程的190篇課程思政典型案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同行錦囊”;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講深講透不同類型課程如何做課程思政。
“教師在課堂內外所體現出來的治學境界、學術追求、生活態度、對學生成長的由衷關切,是落實課程思政和價值塑造最有效的途徑。”李蕉說。
匯聚“大師資”:
打造鮮活的“教科書”
“這些院士專家站在那兒,就是一本自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一年多前,還是大一新生的黃錦瑞發現,當各個領域的專家教授站在講臺上,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和成果講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時,“思政課沒有想象的那么枯燥了,專家們‘現身說法’,讓我們覺得更有信服力”。
清華改版后的“形勢與政策”課匯聚院士、杰出學者擔任大課主講人14人次,課程內容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涉及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雙碳”行動、科技創新、法治中國、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公共衛生體系等諸多領域。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如何配齊建強“大思政課”專兼職師資隊伍,發揮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選優配強思政課教師隊伍是夯實上好思政課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朱安東介紹,為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學校專門制定《清華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聘任管理辦法》,成立思政課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健全思政課教師隊伍管理評價體系,激勵教師潛心教育教學,努力成為潛心育人的思政課“大先生”。
“要一茬接著一茬干,一錘接著一錘敲。”邱勇說,6年來,清華大學以“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為標準,形成了一支信仰堅定、理論扎實、結構優化,且善于樂于講思政課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他們中既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戴瓊海,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教授等各行業領域的“大先生”;也有兩次被評為“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的李蕉等青年思政課教師,還有由改革先鋒、優秀校友、大國工匠以及模范人物等組成的兼職思政課教師隊伍。
搭建“大平臺”:
讓學生悟透“無字之書”
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清華大學“思政實踐”課迎來了全新升級。
學生們先在大一的“形勢與政策”課堂中了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由何而來”;在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期間參與“思政實踐”課,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因何而難”;之后帶著問題回到大二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堂,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推進”。
2024年夏天,清華4016名本科生在來自49個院系和職能部門的231位教師指導下,組成245支隊伍,奔赴全國29個省份,在科古琴山巔,同邊防官兵丈量祖國邊境線,堅定參軍入伍決心;在東北,調研現代農業發展,加深對農業農村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在C919、天山勝利隧道等大國重器前,聽大國工匠詮釋科研精神;赴鄉村開展美育公益,強化以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時代責任……
讓學生沉浸在時代發展最前沿和人民生活最實處,察形勢而明政策,在行走的思政課中悟透“有字之書”、融通“無字之書”。
在課程師生的反饋中,幾個關鍵字頻頻出現:
“大”——思政與實踐有機融合,扎根社會“大課堂”深入淺出研究“大問題”,結合領域“大平臺”拓展“大視野”,著力培養心懷“國之大者”的拔尖創新人才。
“真”——師生同行,從“真數據、真故事”中了解“真成就、真問題”,通過“真觀察、真感受”形成“真思考、真目標”。
“最”——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踐調研,講的都是當下最新發生的,最關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事,也是與青年學生學術志趣、人生理想最密切相關的,同學們最好奇也最困惑的事。
“新”——回憶上學期的“思政實踐”課學習經歷,經管學院本科生馬靜怡說:“思政課不再是枯燥的說教,不是套話的堆砌,也不是理論的簡單介紹,而是理解中國發展的一把‘鑰匙’,有著滿滿‘新’意。”
在強有力的支持和系統的統籌謀劃下,清華思政課程體系正在經歷一場華麗蛻變,有力地推動了全校聚力辦好思政課、教師傾心講好思政課、學生認真學好思政課的生動局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12日 第01版
作者: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通訊員 段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