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黑龍江省方正縣政府花了70萬元,在“中日友好園林”里立了一塊碑,上面刻的是日本“滿洲開拓團”成員的名字。
這事一出來,全國上下都炸了鍋。誰能想到,在我國的土地上,竟然會給侵華日軍立碑?這塊碑不光是對歷史的無視,更是對民族尊嚴的挑釁。
消息傳開后,來自湖南、河南、河北、江西的五個普通人坐不住了,他們湊到一起,千里迢迢跑到方正縣,把這塊碑砸了個稀巴爛。
這件事當時鬧得挺大,后來咋樣了呢?咱們得從頭說起,把來龍去脈理清楚。
先說這塊碑是怎么回事。2011年7月底,日本那邊先爆出消息,說方正縣搞了個“滿洲開拓團”的紀念碑。
日本駐沈陽的總領事還跑去現場悼念,說方正縣是“日本人靈魂的棲息地”。這話傳到國內,立馬就火了。
70萬塊錢在當時可不是小數,方正縣政府拿這筆錢修了個碑,還說是要促進“中日友好”。可這“友好”咋聽著這么別扭呢?“滿洲開拓團”是啥?那是日本在侵華時候搞出來的東西。
1930年代,日本政府把自家的老百姓往我國東北趕,組成了好幾百個這樣的團體,總人數大概有22萬。
他們表面上是來開荒種地的,實際上是幫著日軍搶地盤、搶資源,跟侵略脫不了干系。
戰爭結束后,大部分人跑回日本了,但有些老弱病殘的留在了方正縣,死后埋在那兒。方正縣這次立碑,就是沖著這些人的遺骨去的。
這事還有點歷史背景。方正縣在抗戰時候是塊硬骨頭,出過不少抗日英雄。可到了淪陷期,也沒逃過“開拓團”的手。
當年日本投降后,有些日本人沒走成,有的跟當地人混在一起生活,有的就死在這兒了。日本政府后來不管這些人的死活,直接把他們算成戰死的,戶籍一筆勾銷。
方正縣這邊就把遺骨收拾起來,埋在一塊兒,慢慢搞了個墓地出來。到了2000年代,方正縣開始弄“中日友好園林”,把這個墓地也包進去了。
2011年立碑的時候,他們說是為了整理遺骨,還想體現點人道精神。可問題是,侵華戰爭那段血淚史還在那兒擺著,日本人當年蹂躪咱們的時候,可沒見他們講過啥人道。
70萬砸下去修碑,咋就沒想想修修當地的烈士陵園呢?那地方破得不行,早該整修了。
這碑一立起來,待遇還不一樣。園區剛建好時,只讓日本人進去看,普通中國人壓根兒不許靠近。門口有保安盯著,24小時不松懈。
這下子可把人氣炸了。花咱的錢修了個地方,還不讓咱進?這不是擺明了偏心眼兒嗎?網上很快就炸開了,論壇、微博上全是罵聲。
有人說這是拿歷史開玩笑,有人直接喊著要把碑推倒。立碑的事兒7月底傳開,到8月初已經滿城風雨了。
方正縣政府一看這架勢,趕緊說先把園區關了。可碑還在那兒杵著,啥也沒動。這不關不打緊,火氣反而更大了。
輿論這么一鬧,五個人站了出來。這五個人,一個叫陳福樂,帶著另外四個——楊志華、李明、張強、王勇,都是化名。
他們不是啥組織里的人,就是普通老百姓,平時干活兒養家糊口。陳福樂在網上發了帖子,說這碑不能留,得有人去砸了它。
沒幾天,楊志華他們四個就搭上了線,決定一起干。他們分別從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出發,收拾好家伙什兒——錘子、鑿子、油漆啥的,坐火車往黑龍江跑。
路上他們沒湊一塊兒,怕太顯眼,約好在方正縣附近碰頭。到了那兒已經是夜里,他們找了個小旅店歇腳,又在旁邊的小飯館里碰了個面,把計劃捋了一遍。
要砸碑,先得進園區。可這地方戒備挺嚴,正門口有保安盯著,燈火通明,根本沒法硬闖。他們本來想趁夜里摸進去,可一看不行,就繞著園區轉了一圈。
北邊有段圍墻年頭久了,不高,旁邊還有樹擋著,攝像頭也少。他們瞅準了機會,半夜翻墻進去。進了園區,找到碑不難。
那塊碑兩米來高,上面日文名字一排排寫著。他們沒多耽擱,楊志華掄起錘子就砸,碑面上立馬裂了口子。
李明和張強拿鑿子撬底,王勇潑油漆把名字涂了,陳福樂在一邊幫手,順便盯著點動靜。砸了二十來分鐘,碑已經不成樣子了,滿是裂縫,油漆糊得啥也看不清。
可這動靜太大,保安聽見了,趕緊跑過來。他們喊著讓人停手,可五個人沒理,繼續干。保安拿對講機叫了人,還報了警。
沒多久,警察就到了,把五個人帶走。那塊碑被砸得亂七八糟,油漆到處都是。到了派出所,警察問他們為啥干這個。
他們就說,這碑是國恥,留不得。警察查了查,五個人沒啥前科,就是普通人,砸碑也沒傷人,東西也就毀了碑這一塊。折騰了幾個小時,警察批評了一通,就放了人。
五個人出來時,沒想到外頭已經聚了一堆人。火車站里,幾十個當地人等著,手里舉著牌子,寫著“壯士回來啦”之類的話。
還有人拿了吃的喝的,記者也在那兒拍照。這事兒一傳到網上,立馬就火了。8月3日砸的碑,4號網上全是照片,碑上紅油漆、裂縫的樣兒傳得哪兒都是。
到5號,討論的人更多了,好幾十萬條評論。有人說這五個人干得漂亮,有人覺得這事兒得追到底,不能就這么算了。
方正縣政府一看這陣仗,坐不住了。8月4號,他們先把園區鎖了,保安全撤了,門口上了鐵鎖。可碑沒動,網上還在吵。
到了6號夜里,他們連夜找人把碑拆了,用挖掘機和吊車弄的,碑分成幾塊拉走了,具體扔哪兒沒人知道。碑一倒,火氣消了點,可事兒沒完。
網上有人投票,問該不該追究立碑的人,八成以上的人說不能輕饒。報紙上也寫了,方正縣是老革命地方,烈士陵園都破成啥樣了,花70萬給日本人修碑,這差距也太大了。
有老兵的后人站出來說,他們早就想修烈士墓,沒人管,這回倒好,先給日本人弄了個碑。
這事兒鬧完,街上也熱鬧了幾天。有人跑到日本人公墓那兒揮國旗,還有人放鞭炮慶祝。網上也有人開始講“滿洲開拓團”的老底兒,說1936年他們在方正縣搶地,逼得老百姓沒處去。
這段歷史一翻出來,大家更覺得這碑不該立。縣政府后來沒說誰負責這事兒,但聽說領導被叫去談了話。園區關了后,再也沒搞過啥“開拓團”的活動,五個人也回了家,沒再露面。
這事兒咋來的呢?其實跟侵華那段脫不了干系。日本當年在東北干的事兒,太多了。光是死的人就好幾百萬,家破人亡的數不過來。
戰爭結束了,“開拓團”的人跑了不少,留下的死了也就那么點。可這碑一立,咋看都像是把侵略的賬給抹了。
方正縣可能是想跟日本搞好關系,拉點投資啥的,可這招沒用對地方。日本人當年沒心軟過,咱們這兒可不能忘了那段苦。
十四年過去了,這碑早沒了,五個人也回了老日子。可這事兒留下的東西還在。歷史不是隨便拿來抹平的,誰也別想在我國的地盤上給侵略者翻案。
那五個人砸碑,簡單直接,可也真把這塊石頭弄倒了。這段往事告訴咱們,民族的傷不能隨便碰,誰碰誰得扛著。
方正縣這回算是吃了教訓,咱也得記住,別讓這種事兒再來一遍。這就是這14年前的事兒,前前后后咋回事,后續咋樣,全在這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