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還得益于對中國商品再次狂加關稅,是針對中國的商品關稅已經累積到了145%,然而沒想到中國又出奇招。中國不僅僅不再理會特朗普的加征關稅,而且中國又直接出手直搗美國黃龍。
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突然發布了一項重磅通知,要求所有會員單位在進口芯片時,必須按照“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來申報原產地。簡單來說,就是芯片在哪切割晶圓,就算哪國的貨。
這一招看似只是技術性調整,實則暗藏殺機——它直接擊中了美國半導體產業的“七寸”,讓特朗普費盡心思推動的“制造業回流美國”計劃,再次面臨泡湯的風險。 那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的新規的核心邏輯是什么?
過去,芯片的原產地認定比較模糊。比如,英特爾在美國設計芯片,送到臺灣封裝,再運到馬來西亞測試,最后賣到中國,到底算哪國的產品?各國海關的判定標準不一。但現在,中國直接一刀切:只看晶圓流片(切割)的工廠在哪兒。
這意味著:
1. 如果芯片在美國工廠流片,哪怕后續封裝測試在海外,進入中國也要加征高額關稅。因為就目前中美關稅戰疊加后,部分芯片稅率可能高達84%甚至125%。
2. 如果芯片在美國以外的工廠流片,哪怕是美國品牌,比如英特爾、高通也能避開高關稅。
中國的核心邏輯很清晰:你不是想用關稅逼制造業回流美國嗎?那我就讓你的芯片企業不敢在美國生產!
我們明白中國做出新規之后的邏輯后,但同樣不明白為什么這一招對美國打擊極大?美國雖然是全球芯片設計霸主,比如美國高科技芯片企業高通、英偉達、AMD等,都是世界龍頭,但他們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制造能力極其薄弱,全球芯片產能僅占10%。大部分美國品牌的芯片,其實是在臺積電(臺灣省)、三星(韓國)、中芯國際(中國)等海外工廠生產的。
由于制造環節多集中于亞太,那就導致美國高新企業面臨一個極其難堪的狀況。中國的新規一出,這些企業立刻面臨兩難選擇:如果繼續在美國生產?那芯片進中國就要被加稅,價格暴漲,競爭力全無。如果把生產線搬到美國以外?那特朗普的“制造業回流”就成了空談。
更狠的是中國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場,占全球進口量的65%。沒有哪家芯片公司敢放棄中國市場,所以它們只能妥協——要么不在美國生產,要么徹底失去中國客戶。
那對咱們來說可能就會出現一個疑問,特朗普的“制造業回流”計劃,可能再次失敗!過去幾年,美國方面砸下530億美元補貼,拼命拉攏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在美國建廠。但現在中國的新規直接讓這些投資變得尷尬: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了400億美元建廠,但如果未來生產的芯片進中國要被加稅,還有多少客戶敢下單?英特爾原本計劃在美國擴產,但如果中國市場的芯片必須來自海外工廠,它還會繼續押注美國制造嗎? 中國這一招,相當于釜底抽薪——你不是想用關稅逼企業回美國嗎?那我就讓你的企業不敢在美國生產!
而同樣,我們的疑問也會關注到中國身上,中國在這場關稅戰中,能否進一步鞏固優勢?目前來看,中國的新規已經立竿見影:A股芯片股集體暴漲,納芯微、圣邦股份漲停,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港股大漲超20%。反觀美國芯片企業股價普遍下跌,市場擔憂它們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將大幅削弱。長遠來看,這一政策還可能加速中國芯片國產化。目前中國芯片自給率僅30%,高關稅將迫使更多企業轉向國產芯片,比如華為海思、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
對此,我們做出總結中國這招,確實太高了!特朗普想用關稅逼制造業回流,結果中國反手一招,直接讓企業不敢在美國生產。這不是簡單的關稅對轟,而是精準打擊美國制造業的弱點。
未來,全球芯片產業鏈可能進一步向非美地區轉移,而中國作為最大市場,將在這一輪博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特朗普的“制造業回流”計劃,恐怕又要泡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