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閱讀
閱讀是“輕松、輕快、輕靈的”,輕閱讀強調體驗之靈,在優質文本中感受溫暖與思想。
《賣炭翁》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學生能夠熟練背誦并準確默寫《賣炭翁》,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與敘事脈絡。
2.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分析賣炭翁和宮使的人物形象,深入體會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宮市的批判。
3. 領會作者在敘事中融入情感的寫作手法,提升詩歌鑒賞能力,激發對古代文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梳理敘事順序;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情感傾向。
2. 教學難點:領會作者在敘事中不露聲色地表達批判的寫作技巧,并能夠在寫作中進行遷移運用。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激趣導入(情境創設)
1. 多媒體展示:上課伊始,通過多媒體展示多幅描繪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場景的畫作,重點突出一位滿面塵灰、鬢發蒼蒼的老人艱難拉車賣炭的畫面。引導語:“同學們,在千年前的唐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辛勤勞作,卻難以維持生計。畫面中的這位賣炭翁,便是其中的典型。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白居易的《賣炭翁》,去了解他的悲慘遭遇。”
2. 作者及背景介紹:簡要介紹白居易的生平、文學成就,重點闡述他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強調“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理念。詳細介紹《賣炭翁》的創作背景——宮市制度。在唐德宗貞元末年,宮市愈發變本加厲,宦官在長安東西兩市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嚴重掠奪百姓財物,《賣炭翁》正是對這一黑暗現實的深刻揭露。
(二)學:自主學習(基礎建構)
1. 初讀詩歌:教師富有感情地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字音、節奏、語氣。隨后,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之間互相傾聽、糾正錯誤。之后,教師通過PPT展示以下重點字詞,讓學生認讀并理解含義:“鬢(bìn)”“輾(niǎn)”“轍(zhé)”“叱(chì)”“敕(chì)”“系(jì)”。
2. 借助注釋,疏通文意: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翻譯詩歌,圈畫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教師在教室巡回,為學生答疑解惑。完成初步翻譯后,教師通過PPT展示重點句子,讓學生逐句翻譯,及時糾正錯誤,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詩句含義:
-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翻譯: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
-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翻譯: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翻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翻譯:他們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三)疑:提出疑問(思維深化)
1. 問題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歌基本內容的基礎上,自主思考,提出難以理解或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詩歌的敘事結構、人物形象、主題表達、寫作手法等角度進行提問,將有價值的問題記錄在黑板上。常見問題如下:
- 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種矛盾心理反映了什么?
- 詩中對宮使的描寫僅有“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幾句,卻將宮使的丑惡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 結尾處“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這一細節有何深刻用意?
2. 深入思考:鼓勵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再次精讀詩歌,結合之前了解的創作背景,在獨立思考中深入挖掘詩歌內涵。
(四)交:交流互動(多元對話)
1. 小組討論: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圍繞黑板上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要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思考過程,互相交流啟發,共同探究問題的答案。教師巡視各小組,參與討論,適時給予引導和幫助,確保討論方向正確,避免偏離主題。
2. 小組匯報: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其他小組認真傾聽,可進行補充和質疑,形成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元對話。教師對各小組的匯報進行點評,總結歸納,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詩歌:
- 針對賣炭翁的矛盾心理,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心理深刻反映了他生活的困苦和無奈,為了生存,不得不違背常理,甘愿忍受寒冷,體現了勞動人民在殘酷現實面前的悲慘處境。
- 在分析宮使形象時,強調“翩翩”一詞以輕快的姿態描寫宮使,形成與他們掠奪行為的鮮明反差,“手把文書口稱敕”體現了他們狐假虎威,“回車叱牛牽向北”則生動展現其蠻橫無理。
- 對于結尾的細節描寫,指出“半匹紅紗一丈綾”與千余斤炭價值懸殊,揭示了宮市掠奪的本質,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宮市的強烈批判。
(五)寫:小論文寫作(成果輸出)
1. 寫作任務布置:在深入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布置小論文寫作任務:“結合《賣炭翁》的具體內容,分析白居易如何通過敘事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字數300 - 500字。”引導學生回顧課堂上對詩歌內容、人物形象、寫作手法的分析,梳理思路,為寫作做好準備。
2. 寫作指導:為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寫作,進行簡要的寫作指導:
- 開篇點明主題:在論文開頭,明確指出白居易在《賣炭翁》中通過敘事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
- 結合詩句分析:主體部分結合詩歌的具體詩句,如對賣炭翁外貌、心理的描寫,對宮使行為的刻畫,詳細分析作者如何展現社會矛盾,表達批判情感。
- 總結深化觀點:結尾總結全文,再次強調白居易敘事批判手法的效果和意義。
3. 學生寫作與展示:學生進行寫作,教師巡視,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寫作完成后,選取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讓作者朗讀自己的論文,其他學生傾聽并評價,提出修改建議。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方向。
五、教學反思
在本次《賣炭翁》的教學過程中,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詩歌內容和主題。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進之處。例如,在小組討論環節,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夠高,未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進一步優化小組討論的組織形式,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此外,在寫作指導方面,可以提供更多優秀范例,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性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讀《賣炭翁》,窺中唐之殤
在白居易筆下,《賣炭翁》的故事,是中唐社會的一個縮影,字里行間滿是對黑暗現實的批判。
開篇描繪賣炭翁燒炭場景,“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短短數字,其艱辛盡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揪心的矛盾心理,將底層百姓為生計掙扎的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
當“翩翩”的宮使出現,故事急轉直下。他們“手把文書口稱敕”,打著官方旗號巧取豪奪;“回車叱牛牽向北”的動作,蠻橫之態躍然紙上。最終,“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如此不等價的交易,徹底揭露了宮市掠奪的本質。
白居易沒有直接痛斥,而是用白描手法,將賣炭翁的悲慘與宮使的丑惡放在一起。這種敘事讓讀者看到中唐社會的不公,感受到詩人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推薦|風蕭蕭 編輯|風蕭蕭
關注我,讀好文,共成長
好書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