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房地產江湖中,曾有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 張燕,人稱 “南城房姐”。她從 90 年代投身房產中介行業,憑借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和大膽操作,一度在房產交易領域風生水起,手中掌控著上百套房產,在北京的豐臺、東城、西城、朝陽等區域都有她的房產布局,交易規模之大令人矚目。
然而,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房姐,最終卻因貪婪和違法犯罪,淪為了階下囚,其跌宕起伏的經歷,宛如一部現實版的警示錄。
初涉房產江湖:從打工妹到房產掮客
張燕踏入房產行業的時間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90 年代。彼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剛剛起步,一切都充滿了機遇與挑戰。張燕受雇于中介公司,成為了一名最基層的房產中介。
初入行業,她便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奮和對業務鉆研的勁頭。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寒風凜冽,她都奔波在各個小區之間,熟悉每一處房源的詳細情況,從房屋的戶型結構、裝修狀況,到周邊的配套設施、交通條件,她都了如指掌。
在與客戶的接觸中,張燕也逐漸掌握了買賣雙方的心理。她深知賣房者急于套現的急切心理,也明白買房者對房產性價比的執著追求。
在多年的中介生涯里,她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房屋交易經驗,對交易流程爛熟于心,還留意收集了大量的房源數據以及買賣雙方的信息。這些寶貴的資源,為她日后單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驗和資源的不斷積累,張燕漸漸不滿足于只做一個拿提成的打工妹。她看到了房產交易背后巨大的利潤空間,決心出來單干,成為一名房產掮客。從這一刻起,她開始了自己在房產江湖中的 “冒險之旅”。
炒房之路:低價囤房,高價套現
單干后的張燕,充分發揮自己多年積累的優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炒房模式。她通過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資源,敏銳地尋找市場中的 “撿漏” 機會。
例如,當她得知某個業主因為炒股爆倉急于賣房套現,或者因為家庭變故等原因急需資金時,她就會迅速出擊。憑借自己對賣房者心理的把握,她會將房價壓到最低,以遠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吃進房產。
為了囤房,張燕還想出了 “背房” 的辦法。她會尋找那些符合北京購房資格的人員,讓他們出面購買房產,而實際的控制權和資金往來都由張燕操作。這些被找來背房的人,大多是一些經濟條件一般,但購房資格閑置的人群,他們通過為張燕背房,獲取一定的報酬。就這樣,張燕將一套套低價房囤在了自己手中。
隨后,張燕就開始等待時機。一旦房價上漲,市場上的炒房情緒被點燃,她就會加價將手中的房源賣給下家。在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的那些年,房價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路飆升。
張燕的這種炒房模式屢試不爽,一套房子少則能賺二三十萬,多則能賺上百萬。在這期間,她的財富迅速積累,在北京的房產市場上聲名鵲起,“南城房姐” 的稱號也逐漸被叫響。
資金困局:高息借貸,飲鴆止渴
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張燕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 —— 資金流。一套房動輒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如此龐大的投資,僅靠她一己之力,根本無法維持充足的資金流來保障房產的持續流轉。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張燕想到了向民間資本借款。
她以月息 4% 的高額利息作為承諾,吸引那些手里有閑錢的人把錢借給她。在當時,4% 的月息堪稱高額回報,對于許多投資者來說,極具吸引力。
而且,“房姐” 張燕在南城一帶已經小有名氣,她之前成功的房產交易案例,讓一些人相信她有能力按時支付利息和本金。于是,不少人紛紛將自己的積蓄借給張燕,希望能從中賺取豐厚的利息。
起初,房地產市場形勢一片大好,張燕的房產交易也十分順利。她能夠如約支付給投資人本金和利息,雙方的合作看似一片和諧。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北京市政府出臺多項房產限購政策,房地產市場的熱度逐漸降溫,房屋買賣開始趨于理性化。張燕的二手房交易量大幅降低,收入銳減,而她需要支付的高額利息卻一分不少。此時,她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高息支付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但張燕并沒有就此收手,反而為了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來彌補缺口,她不斷提高借貸利息,甚至承諾將手中的房產抵押給出借人。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雖然在短期內讓一些人更加放心地將錢出借給她,但卻讓她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泥潭。
騙局敗露:詐騙手段與受害者的噩夢
到了 2018 年 6 月,張燕的資金鏈已經岌岌可危。為了借新還舊和支付高息,她開始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采用虛構、隱瞞房產交易事實的手段對多位事主大肆實施詐騙。
王女士就是眾多受害者中的一員。起初,王女士認為張燕是她人生中的貴人,是一個很好的合作伙伴。從 2018 年年底開始,張燕向王女士提出了一種新的業務模式,邀請她一起合作炒房。
王女士對張燕深信不疑,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她和張燕合作了將近 60 次,投入了近兩千萬資金。在合作初期,張燕確實守約守信,按時支付本金和利息,這讓王女士更加放心地加大了投資。
然而,到了 2019 年初,王女士發現張燕的回款速度越來越慢,有將近 30 次的投資沒有按時到賬。察覺到不對勁的王女士趕緊到房管部門核實房產情況,結果卻如晴天霹靂一般。她發現,張燕早就偷偷補辦了房產證,將原本抵押給她的三套房產過戶給了別人。
直到此時,王女士才如夢初醒,原來從 2018 年開始,張燕炒房就已經虧損,她一直靠借高利貸拆東墻補西墻,營造盈利的假象,而自己的巨額投資,就這樣打了水漂。
王先生也是受害者之一。從 2016 年到 2019 年,王先生先后借給張燕 9 筆錢,共計 1400 多萬,期間先后收取利息 100 余萬元。同樣在 2019 年,當張燕不再支付利息后,王先生到房管部門核實房產證,卻發現,張燕提供給他的 7 個房產證都是偽造的。自己辛苦積攢的財富,就這樣被張燕騙得一干二凈。
除了王女士和王先生,還有其他多位受害者。張燕的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是將 2016 年、2017 年已賣出的房產虛假列為合伙項目,進行行騙;
二是房屋賣出后,隱瞞房產已出售的事實,不給付投資人本金和利息,將賣房款轉作他用;
三是以同一房產作抵押,向不同事主借款,錢款到賬后,未用于交易目標房產;
四是編造虛假的存量房買賣合同,騙取投資人錢財;五是名為借款,實則償債,所借款項大部分用于歸還高息,未實際用于房屋交易使用。
法律制裁:正義的審判
2019 年 7 月,張燕的騙局終于徹底暴雷。眾多受害者發現自己被騙后,紛紛選擇報警。隨后,因涉嫌詐騙,張燕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2020 年 1 月,案件移交到了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
檢察機關經過詳細的調查和梳理,最終認定張燕涉嫌詐騙 7 名被害人 1.1 億余元。2020 年 7 月 13 日,北京市檢察院第二分院對張燕以涉嫌詐騙罪提起公訴。
在庭審過程中,面對公訴機關的指控,張燕一開始并不認可。她辯稱,自己與事主之間是普通民間借貸行為,并不存在詐騙的主觀故意,她認為自己的行為只屬于民事糾紛,不屬于詐騙。
然而,在大量客觀證據面前,張燕最終無法狡辯,不得不表示自愿認罪認罰。此外,檢察機關還發現,張燕除了涉嫌詐騙罪,還利用虛假產權證明,騙取具有金融許可資質的借款機構 400 萬元,其行為涉嫌貸款詐騙罪。
經審理,法院認為,被告人張燕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錢財,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且犯罪數額特別巨大;張燕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書作擔保,詐騙其他金融機構貸款,其行為還構成貸款詐騙罪,且犯罪數額特別巨大,依法均應予懲處,數罪并罰。
2021 年 1 月,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認定張燕犯詐騙罪,判處其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犯貸款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一萬元,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同時,法院還責令被告人張燕退賠被害人損失,在案扣押的不動產權證予以沒收。
警示與反思
“南城房姐” 張燕的覆滅,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警示。在房地產市場中,任何妄圖通過投機炒房、鉆政策漏洞來謀取巨額利潤的行為,最終都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市場的懲罰。張燕從一個房產中介起步,本有機會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創造財富,但她卻被貪婪蒙蔽了雙眼,一步步走向了違法犯罪的深淵。
對于投資者來說,這起案件也敲響了警鐘。在進行投資時,不能僅僅被高額的利息回報所誘惑,而應該保持理性和謹慎,仔細核實投資項目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同時,政府部門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堵住可能出現的漏洞,防止類似的違法犯罪行為再次發生,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張燕的故事,成為了北京房地產市場上的一個反面典型,時刻提醒著人們,在追求財富的道路上,一定要堅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否則,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