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延安窯洞的春夜里,剛結束長征的潘自力就著馬燈整理黨員名冊,泛黃紙頁上沾著太行山的泥土,幾個被朱筆劃去的名字讓他手指輕顫,那是渭華起義中犧牲的同志,八年前親手縫制的起義紅旗,此刻仿佛仍在秦嶺的朔風中獵獵作響。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潘自力同志的故事。
1904年,潘自力出生于陜西華縣的一個富農家庭,他從小就對知識充滿了渴望,希望可以從字里行間找到中國未來的方向,可是,思想保守的父親想讓潘自力回來繼承家業,這讓潘自力十分痛苦,一氣之下,投入陜西混成旅當兵。
當時的舊軍閥相互之間勾心斗角、爾虞我詐,作為“新兵蛋子”的潘自力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于是,潘自力告別了短暫的軍營生涯,考入咸林中學,繼續自己做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夢想。
咸林中學可以說是臥龍藏虎之地,這里聚集著大批具有進步思想的精英,他們在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給無數在黑暗中迷茫的知識青年指明了方向,比如說魏野疇、王復生、王懋廷等等,在他們的影響下,潘自力很快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徒,他終于找到了中國未來的方向。
1925年,潘自力被組織派到蘇聯學習,并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員,當時國共兩黨正在進行大革命,急需革命力量進行支援,在組織的召喚下,潘自力毫不猶豫回到國內,等來的卻是蔣介石對革命的背叛。
面對白色恐怖籠罩全面的局面,潘自力沒有畏懼,毅然率領陜西子弟舉起渭華起義的大旗,這次起義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向全國宣告,西北大地完全可以成為馬克思主義成長的沃土,樸素的陜西子民終將促成中國革命的成功。
1930年,潘自力在國民黨的監獄逃出生天,在楊虎城將軍的資助下,前往法國留學,可是當時我黨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正在遭受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潘自力豈能袖手旁觀,于是便在1933年重新踏上回國之路。
1935年1月,歷經千辛萬難之后,潘自力終于在四川北部找到了紅四方面軍,被任命為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干事,并跟隨紅軍進行了長征,來到革命圣地延安,這里是潘自力熟悉的故土,紅軍在這里生根發芽,讓潘自力非常高興,組織仍然相信潘自力,讓其重新回到黨的懷抱,并讓其擔任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部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潘自力擔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參加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斗爭,隨后的解放戰爭中,潘自力又擔任了晉察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野戰軍第二兵團政治部主任等職務,參加了解放西北地區的戰斗,共和國誕生前夕,被任命為中共寧夏省委書記。
新中國成立后,潘自力又擔任了中共陜西省委書記,于1955年被調到外交部門工作,擔任中國駐朝鮮、印度、尼泊爾、蘇聯等國特命全權大使,并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66年,一場政治風暴席卷全國,外交部成為重災區,潘自力遭到殘酷的批斗和迫害,還被送到山西霍縣"五七干校"進行勞動改造,連續不斷地折磨讓潘自力的身體一落千丈,最終在1972年5月病逝,臨終前,潘自力交待妻子,捐贈一萬元給其母校——咸林中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