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黨的結局已經擺在那里,國民黨各位將領開始給自己找出路,有的繼續堅定跟隨老蔣,有的認清楚了形勢,選擇率部起義。
而張發奎不同,他不起義,也不會繼續跟著老蔣,等老蔣敗了,他便前往香港,至于當下的這些事情,他自然是不會在管了。
張發奎在國民黨多年,地位和威信還是有的,這不一粵軍名將想要起義,便前來詢問他的意見。
不得不說,他還真問對人了。隨后張發奎就表明:“起義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你起義以后可以找找劍英,都是兄弟,他會照顧你的。”
為何張發奎說是“兄弟”?后來此事如何了?
張發奎是農民家庭出身,上了私塾和高等小學,但最后還是輟學了,后來他前往廣州,免不了的是學徒生活。
后來參軍入伍,當了兵,可以說也是當時年代的一條出路。
并且張發奎繼續學習之路,后來進入小學、中學,思想、能力上自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時社會動蕩不安,一些斗爭也便不斷,他開始參與作戰,出色完成任務后,他的本事也便被看到,隨后職位提升,并被委以重任。
至于張發奎和葉帥的聯系,就要說到第四軍的時候了。
1925年,粵軍第一師擴編,也就是此后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隨之張發奎職位變動,他任獨立旅旅長,后來升任師長。
1926年,在汀泗橋一戰,張發奎發揮重要作用。
當時戰斗開始后,雙方展開激戰,而激戰一旦展開,免不了的是巨大的傷亡。
而后,張發奎抓住時機,選擇在夜間行動,在鐵橋進行夾擊,敵軍防不勝防,更腹背受敵。這時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激戰,敵人顯然沒了優勢,最后張發奎終是收獲勝利,并順利將汀泗橋攻占。
不僅如此,敵人勢力怎會善罷甘休,后來在賀勝橋,他們依舊面對不小威脅。
而且敵人率領兩萬兵力,一早就做了部署。但張發奎果斷行事,率領部眾直撲了過去。
隨后戰斗開始,激烈是肯定的,但只能說還是張發奎更勝一籌,最后他將賀勝橋攻下,立下赫赫戰功。
接連兩次戰斗的勝利,不僅讓張發奎名聲大震,就是第四軍也名聲響亮起來了。
之后張發奎繼續出色表現,接連不斷地拿下勝利,那么他的職位終將提升,擔任第四軍副軍長不久,第二年便已經是軍長了。
說到葉帥,他從小讀書,受革命思想影響,他自然也是那立志報國之人。
經云南講武堂學習后,葉帥就堅定革命的腳步,并進入粵軍部隊擔任要職。
在粵軍期間,葉帥驍勇善戰,是軍事上的專業人才,戰場上的本事更是得到認可的。后來黃埔軍校創辦,他甚至收到邀請,擔任教授部副主任。
作為軍官學校教官,他的能力得到了學員們的認可。還有他不僅參與了籌辦軍校工作,后來在傳授兵器學課程時,同樣發揮不小作用,可以說當時是相當有威望的。
當然這樣軍事上的人才,誰能不看重,老蔣自然也頗為重視。
只是葉帥堅定革命的腳步,終將為救國救民而戰,隨著他與老蔣漸行漸遠,葉帥自然會做出其他正確的選擇。
隨后他開始站在老蔣的對立面,甚至通電反蔣,而張發奎可以說也是其中一位,后來在張發奎的邀請下,葉帥前往第四軍擔任參謀長一職。
如此,他們之間的關系還是很深的。
不過在這期間,葉帥還有一個行動,那就是與我黨取得聯系,開始為加入我黨努力。
他的到來,我黨自然是歡迎的,只是考慮到當前時局,他的身份并沒有立馬公開。
相反他繼續留在國民黨部隊,必要的時候,終是為我黨人士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此說來,張發奎和葉帥的關系便清楚了。他們都曾是粵軍鼎鼎大名的人物,但之后他們的選擇不同,結局也就大不相同。
至于前來詢問張發奎意見的,他也曾是粵軍,還是張發奎的部下,他就是吳奇偉。
吳奇偉也是軍校出身,身上的本事不小,作戰指揮能力也在不斷的斗爭中,鍛煉了出來。
最初參與革命時,他自然也抱著報國的信念,始終跟隨上級的腳步,聽命行事。在汀泗橋戰斗中,他也立下功績,后來出色表現,自然職位提升。
不過他曾堅定跟隨國民黨,但隨著國民黨一敗再敗,還有受其復雜的內部環境影響,吳奇偉自然在合適的時機,做出正確的選擇。
至于他與張發奎的聯系,還是在張發奎擔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的時候,他成為了張發奎手下一員,因此對于彼此的認識,他們雙方也就更加清晰了。
雖然在這期間,經歷種種,但吳奇偉在張發奎手下,參與作戰的時間還是很長的。吳奇偉對他認可,那么無論何時,吳奇偉都將對其保持尊重的態度。
而且經歷抗日、解放等戰爭,吳奇偉的能力早已得到極大提高,甚至可以說已經是能夠獨當一面的一位了。
可是老蔣在乎的終究是嫡系部隊,吳奇偉粵軍出身,顯然得不到老蔣多少重視,相反處處受排擠,沒有參加解放戰爭的他,自然會走向這部,做出選擇。
當時國民黨將領們認為,起義后在我黨會得不到什么好的待遇,以至于想要下定決心,勢必會艱難一些。而這一想法誤差,不用多說就是出自老蔣的手筆。
所以吳奇偉起義前,前去詢問張發奎的意見。張發奎聽了他的打算,還給他想了辦法。
那就是如果過的不好,可以尋找葉帥幫助。畢竟都曾是第四軍的,自然會關照一些。
而后不久,吳奇偉便起義了。當然葉帥會對其提供幫助,而我黨也是優待政策。
我黨十分歡迎,吳奇偉后來還參與到國家建設中。
吳奇偉在抗日戰爭時期可以說很亮眼,也是一名抗日名將,為抗日工作做出了貢獻。
在萬家嶺戰役中,我們知道更多的可能是薛岳,但吳奇偉也是其中重要一員,是前敵總指揮。
雖然他是國民黨將領,但他積極應戰,總是身先士卒,并身臨前線。前線戰場槍林彈雨,無數士兵流血流汗,吳奇偉同樣如此。
一次吳奇偉與歐震通電話時,敵機的攻擊瘋狂襲來,他不以為意,直到通話不能夠繼續,他始終堅守著。
還有日軍部隊將九江攻占后,他們利用自身優勢,還有精良的作戰裝備,大舉南下。這時形勢緊張,吳奇偉則迅速率部展開反攻,只為不讓敵軍計劃得逞。
此后是長達四天的激戰,他們奮力沖鋒在前線,終是遏制了敵軍下一步作戰計劃。
日軍部隊損失慘重,最重要的是吳奇偉所率部隊發揮重要作用,也為我國其他部隊提供有利作戰環境。
只是1953年,吳奇偉在北京病逝。
張發奎最后還是選擇去香港,盡管我黨努力爭取,他終究沒有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